七月至目前已經有70多家上市公司獲得各類資本的“舉牌”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有70家上市公司獲得各類資本的“舉牌”,涉及金額達1088億元。但是,近期也出現了不少違規舉牌的野蠻行為,包括卓翼科技、西藏旅游等上市公司均受到了交易所不同程度的處罰。
市場人士認為,資本市場違規舉牌此起彼伏,究其根源在於監管機構的處罰力度太輕。
自A股七月份出現大調整以來,產業資本、險資以及超級散戶等紛紛加入舉牌大軍,到目前為止已經有70多家上市公司獲得各類資本的“舉牌”,涉及金額達1088億元,密度史無前例,“舉牌”儼然成了目前A股一道風景,但是,舉牌過程中卻不時出現舉牌方違規情況。
其中,在股災時因批量舉牌上市公司而備受關注的知名PE中科招商,近期再次回到投資者眼中居然是因為信披違規被責令改正,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單祥雙也被出具警示函。
公告顯示,中科招商和單祥雙在披露再融資300億元的計劃、100億元支持中科樂創平台的創業項目、斥資4億美元投資天使匯等信息時,存在媒體發布信息時間早於在証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平台披露的時間,媒體報道投資金額與公告中的收購金額存在較大差異這兩大問題。
沒有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在此之前,中科招商在7月至8月,耗資40多億元舉牌了16家公司,目前已經浮盈7.46億元,收益為18.38%。
實際上,現有証券法律對二級市場舉牌已有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規定,投資者及其一致行動人擁有權益的股份達到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編制權益變動報告書,向中國証監會、証券交易所提交書面報告,抄報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中國証監會派出機構,通知上市公司,並予以公告﹔在上述期限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等違規舉牌現象仍不時出現,因此引起了監管層的密切關注。而市場人士則認為,資本市場違規舉牌此起彼伏,究其根源在於監管機構的處罰力度太輕,違規舉牌在二級市場所獲收益要遠高於違規舉牌的罰款。
記者發現,根據《証券法》第193條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30萬~60萬元的罰款。也就是說,目前違規舉牌面臨最重的處罰也就是警告加60萬元的罰款。
散戶切勿盲目跟風
例如,卓翼科技6月2日晚間公告擬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而自然人何學忠的舉牌時間為5月12日~29日,“精准”地落在了上市公司籌劃定增之前。
8月20日生益科技公告廣新控股集團舉牌,當天該股以漲停價高開成交放出巨量,第二天即遭“逆轉”以跌停報收,高位介入的投資者已經慘遭套牢。大佬們不懼被套,但散戶們如果因此而被套,則很可能損失慘重。
私募: “大佬”的舉牌不具備特別參考價值
有私募人士表示,作為投資者來說,則應謹慎看待舉牌概念股。“大佬”的舉牌動作對於在二級市場買入操作不具備特別的參考價值。“參與舉牌的多是具有PE或產業背景的私募,他們長期用產業資本的視角來投資,與慣常在二級市場投資的私募並不一樣。二級市場的價格浮動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最主要的。”本地某私募人士表示。
例如,險資舉牌目的主要有三:
一是實現借殼上市目的﹔
二是純財務投資,例如中國平安收購碧桂園股權﹔
三是掌握話語權,例如在舉牌金地后,安邦集團聯合生命人壽開始進入公司經營戰略層面。保險公司可運用資金規模大,通過舉牌獲取董事會席位,實現權益法入賬后,不僅能規避持股股價波動對其財務數據的影響,還能獲取穩定的分紅收入。(記者 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