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產機器人銷售11275台,同比增長76.8%,機器人產業的銷量增速形勢喜人。
根據規劃,到“十三五”末期,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到15萬台,保有量超過80萬台。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五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2.28%。
無論是宏觀經濟層面的轉型升級,還是微觀經濟層面企業生產成本、安全、效率、技術的發展,都對中國制造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提高國內的經濟質量及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被作為國家戰略寫入十三五規劃。機器人產業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之一未來任重道遠。
機器人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起初只是可編程的實驗裝置。此后,日本在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被稱為“機器人王國”。德國雖然起步晚於美國、日本,但在政府支持下,也已經成為機器人制造大國。發達國家機器人產業不僅起步早,技術領先,而且戰略規劃長遠。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技術領先國家的長遠戰略,也正說明未來機器人產業仍是世界主要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期,機器人產業顯得尤為重要。如今,機器人已可以滲透到很多現實產業中,無論是醫療手術,還是深海探索等都已經有機器人的身影。廣闊的應用領域為機器人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國的重視為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提供了支持,機器人的應用改變了很多產業形勢。
一個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新業態的出現,其高速發展和空間廣闊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投資機會。本文將圍繞機器人產業的現狀、資本市場表現,以及機器人產業A股的相關標的進行分析,為投資者提供參考。
機器人產業空間廣闊
機器人起步於上世紀中期,美國是其第一站﹔隨后在60~70年代,德國、日本面對勞動力短期,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一度超於美國。如今,發達國家相關機器人企業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尤其機器人生產企業“四大家族”佔據世界市場份額約50%以上。這四家企業包括:瑞典ABB(Asea Brown Boveri)機器人主要應用在電子電器、物流搬運﹔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業、電子電器﹔日本安川機器人主要應用電子電器、搬運﹔德國庫卡機器人主要應用汽車制造業。
數據顯示,2014年,前五大機器人消費國的機器人密度(每萬人擁有機器人數量)為:韓國437台、日本323台、德國282台、美國152台、中國30台,差距顯而易見。即使與國際平均水平55台相比,中國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未來機器人空間巨大。即使不考慮其它國家的發展,中國與這些國家如此巨大的差距,僅僅靜態比較都存在幾倍的空間。
機器人產業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中國在老齡化和人口成本增長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領域具有很大的替代空間﹔服務機器人方面,目前中國僅沿海城市有一定應用率,滲透率較低,未來中、西部向沿海城市看齊是個趨勢,市場前景廣闊。如中國掃地機器人沿海城市滲透大約4%~5%,內地僅有0.5%,但是美國滲透率卻高達16%。
2013年~201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產機器人銷售11275台,銷量同比增長76.8%,機器人產業的銷量增速形勢喜人。根據IFR統計,2009年至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復合增長率達到58.9%。根據相關報告,2012年至2016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速已高達19%﹔與之相比,全球工業機器人2013年至2016年復合增長率約為6%。由此足見中國機器人銷量增速遠遠高於世界機器人銷量增速。
如此看來,無論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中國機器人產業都有廣闊市場空間。橫向來看,相對世界主要國家,中國機器人密度較低,空間巨大,存在幾倍到十倍的機會﹔縱向方面,中國機器人發展起步晚,各個應用領域都存在巨大改善空間。
根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未來5~1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將維持高速發展態勢。到“十三五”末期,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到15萬台,保有量超過80萬台。在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5.6萬台的基礎上,達到2020年15萬台,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2.28%。如果中國機器人密度2020年達到100的要求,在目前僅有30的密度基礎上,中國機器人銷售要維持3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
機器人產業獲政策支持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期,人口老齡化下勞動力人口減少,勞動力生產成本逐漸提高以及制造業的科學技術進步,都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內在核心動力。
2010年,中國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11年,中國開始出現勞動力人口佔比下降,繼而到來的是勞動力人口下降。雖然中國即將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但是並不能完全解決未來勞動力人口減少的問題。此時,發展機器人產業便成為有效解決勞動力減少問題的重要舉措。
此外,隨著國內勞動力減少、勞動力要求提高,直接導致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升,這也致使大量中低端制造業外走東南亞,影響了經濟發展。面對勞動力成本提升問題,除了增加勞動力供給,用更為廉價的機器人替代人工將是不錯的選擇。與此同時,科學技術進步為機器人產業鏈環節提供了更為廉價的產品。
針對機器人產業,國家已經制定了多項政策大力支持行業發展。2013年4月,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201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出台《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中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產品市場佔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2015年10月,“十三五規劃綱要”把《中國制造2025》寫入發展戰略和國家戰略。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給世界機器人大會致賀信。
機器人指數表現搶眼
以2010年6月1日為起點,截至2015年12月15日,機器人概念指數變化區間在[80.24%,693.12%]之間。機器人概念指數成立於2009年,在本文統計時間段內一直強於上証指數,相對上証指數有很高的相對收益。截至12月15日,超額收益仍然超過300%。面對新興機器人產業指數,即使創業板指數也是表現遜色。數據顯示,機器人產業指數跑贏創業板指數200%以上。(詳情見圖2)
機器人產業從產業鏈劃分,有核心零部件、設備制造商、行業應用三個部分﹔機器人產業從應用領域劃分,有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個部分。因機器人產業鏈較長,應用領域較多,A股Wind機器人指數裡面的成分股數量是較多的,共有55隻,本文僅選取部分作為分析對象。(詳見表1)
事實上,被市場看好且未來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機器人產業,已經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相關上市公司通過收購、合作研發、自身研發等各種方式進入機器人領域。如格力電器和美的電器等大型家電企業就利用自己制造業的優勢進入機器人產業。進入機器人產業的企業類型有:本身是機器人產業企業、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主業機器人產業鏈相關外延並購、主業為非機器人但相關產業難以為續重組的。在A股市場對應的上市公司包括:機器人、匯川技術、秦川機床、康力電梯以及博實股份、中南建設等。
A股機器人產業相關公司
GQY視訊:在剝離相關產業,保留大屏顯示屏項目的情況下,投資組建機器人公司,打造車載自平衡救護平台。為此,公司推出了股權激勵。
康力電梯:以電梯為基礎發展機器人產業,公司以收購紫光優藍進入機器人領域。康力電梯2014年12月18日公告,以現金方式出資5330萬元增資參股紫光優藍。增資轉讓完成后,公司持有紫光優藍40%的股權,並將其更名為康力優藍。如果康力優藍2015年、2016年滿足相應的業績承諾,根據約定,康力電梯將通過現金與股權對半的方式將紫光優藍的持股比例提升至100%,康力優藍原股東獲得現金與公司股票。
海倫哲:重視消防安全,發展消防機器人。格拉曼消防車業務穩定增長,具備軍品生產資質及核事故處理救援車輛獨家技術。公司重視機器人領域人才培育,旗下連碩科技謀劃機器人專業人才市場藍海。
楚天科技:醫療機器人的稀缺品種。公司主營安瓿瓶洗烘灌封聯動線、西林瓶洗烘灌封聯動線、凍干機和配液系統等醫藥裝備﹔在醫藥裝備的技術基礎上聯手國防科技大學布局醫療機器人,提前搶佔醫療服務機器人市場。
科遠股份:傳統業務為自動化,積極走向機器人產業。公司傳統過程自動化業務穩定,凝汽器清洗機器人是其爆發點。智能制造已布局了PLC、HMI、變頻器、伺服驅動器、伺服電機等工業自動化產品。
(研究員 洪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