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基金周刊評選的2015年基金業十大新聞今日正式出爐。與往年一樣,今年的十大新聞覆蓋整個公私募基金界的重要新聞,從產品到業績、從人事到創新,由主板到三板,盡數囊括。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基金業十大新聞多數有了“雙重性”。照映出今年資本市場的主題——上半年否極泰來、下半年亢龍有悔。
基金業績方面,今年是股票型基金業績爆發的大年,年中冠軍基金業績一度超越歷史最高水平,但后半年各領頭羊基金的回撤幅度也創下了歷史紀錄。這樣的大起大落,歷史罕見。
產業規模方面,2015年是公募基金子公司業務和私募權益類基金產品規模急增的一年。年內私募基金規模逼近4萬億(實繳額度), 子公司業務幾欲和公募產品齊頭並進。但至年末,受宏觀經濟回落和及P2P風險爆發牽連,兩塊業務均進入有關方面的關注視野。
產品創新層面,2015年公募有分級基金和打新基金 “兩駕馬車”,私募有“量化對沖”和“短線高頻”兩大風火輪,推動行業發展攀上新高度。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上述幾塊熱門業務都不能通過年中股市大跌的考驗,至年末,上述4大業務均已進入暫停審批或規模調整的間歇期,大發展后大整頓的宿命無法避免。
為何中國基金行業的發展,漸漸嬗變出新的“基本規律”:即起落非常迅猛,轉圜相當突然。一個本應周期性不突出的行業,卻漸漸成為一個周期性突出的產業。行業行事,時而透出一股急躁情緒,其中原因,值得思索。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2015年的A股市場是個不太尋常的年份。上半年漲幅驚人,年中調整幅度亦同樣驚人,個別階段波動水平甚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個為行業內的投資管理、營銷運營等業務增添了巨大難度。
以創業板指為例,開年為1470點,年中最高達4037點,三季度最低跌回到1780點,年末又反彈接近2800點。從漲近2倍,到跌過六成,再到反彈60%,過山車式的行情,確實不是傳統的經營和投資思路可以應對的。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上述現象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公私募行業中人的發展思維也較從前發生了變化。行業發展究竟是靠“杠杆”發展,還是靠“風控”發展上,業內存在巨大的分歧。
以今年上半年空前火爆的4大類產品為例,這個結論就非常清晰。無論是分級基金,還是打新基金,乃至量化對沖和短線高頻等類型的產品。其思路均為“傳統產品+杠杆”式的創新
分級基金中的B級基金,其實是指數基金的杠杆化產品。而B級基金是推動整個分級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的關鍵。所以,杠杆其實是分級基金的真正賣點。
而打新基金也很類似,對於低風險的銀行理財資金而言,間歇性的在股市內申購新股,不失為一種投資杠杆的提升。量化對沖以及短線高頻產品亦然,公開信息顯示,不少類似產品在投資高倍數運用融資杠杆,在投向上借助金融衍生品放大杠杆。
類似的,在投資領域內,高杠杆的取勝之道,也相當普遍。2015年和過去兩年一樣,業績最為出色的公私募基金,集中在中小盤股成長股的投資領域。這既可認為是管理人對於市場方向的成功把握,也不可避免地關聯到相關股票波動性較高的資深特征上。投資小盤股這樣高Beta的個股,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投資的“加杠杆”。
一個加倍的杠杆,在基礎品種價格上升的區間內,必然帶來更為可觀的業績增長,激發更多的客戶青睞和資金流入。這個規律實際上造就了今年上半年許多產品、許多團隊的美好股市。
但同樣的是,一個加倍的杠杆,在基礎品種大跌時,必然帶來更為劇烈的淨值回撤以及流動性風險。這事實上也是今年年中和下半年,所有行業“悲劇”的根本原因。
基金業的核心發展渠道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回看過去十年的重大新聞和重要節點,真正得以存在並發展的產品,不是一個借助杠杆的產品。真正得以斬獲名牌得到同行尊重的投資經理,其核心能力也不在於對投資杠杆的成功把握。而恰恰在於風險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上。
無論是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還是2010年后基金行業的沉澱出發,其最終能夠推動市場發展的是,基金業在專業方向上持之以恆的積累,在行業規則和人才團隊上持之以恆的積累,在公司運營、銷售和投資理念上持之以恆的積累。
說到底,風控和專業的人才是資產管理行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而杠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