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P2P平台跑路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但在11月23日,一家名為鑫利源的P2P平台跑路卻高調發公告,此舉實屬罕見。
鑫利源平台跑路高調發出公告,被有關人士戲稱為“業界良心”。不過,這種發“跑路公告”的做法,明顯是對監管者的挑舋與蔑視,甚至可以視為是向監管者下達的戰書。尤其是該平台的上線隻有3個多月的時間,想上線就上線,想跑路就跑路,這完全就沒把監管者放在眼裡。
鑫利源平台的高調跑路所暴露出來的正是目前P2P行業所存在的三大問題。
一是監管者缺位的問題。盡管今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發布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P2P平台劃歸銀監會監管,但實際上對P2P平台的監管不到位現象卻是普遍存在。如鑫利源平台高調跑路后,當地銀監局和金融辦均稱“不負責監管”。監管者缺位,這就難怪鑫利源平台壓根就沒把監管者放在眼裡。
二是P2P監管的具體細則尚未出台,平台仍然處於野蠻生長狀態。實際上,如果有行業規范出台,對P2P平台的門檻加以控制,比如規定P2P平台的注冊資金不低於1億元。如此一來,P2P平台都是有實力作后盾的,這樣P2P平台出現跑路現象就會大為減少了。
三是征信制度建設不完善,更沒有將征信制度建設與P2P平台的建設結合起來。比如,這次跑路的鑫利源,早在9月10日該平台便進入大公信用數據有限公司黑名單,但大公的信用數據並沒有得到國內的認同,也沒有受到重視。如果征信制度健全,不僅可以提前發現問題,而且即便是有關當事人跑路了,由於存在征信污點,該當事人未來也隻能四處碰壁。
正是基於上述三大問題的存在,P2P平台問題倍出,跑路一個接一個。實際上,隻要能有效解決上述三大問題,P2P平台走向規范也就為期不遠了。屆時,即便P2P平台想跑路,那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雖然有關當事人可以跑掉,但當事人的征信記錄是永遠跑不掉的。
□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