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務建設可以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突破口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黃志凌

2019年07月30日15:50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特殊國情決定地方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承擔著更大的責任。政府不僅承擔著提供公共服務職能,還直接和間接承擔著經濟建設功能。隨著中國經濟量變,政府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和重要。近年來,我國政府通過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但政府傳統供給服務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快速變化的需求,政府治理、機構改革仍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通過各地調研發現,各地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對政務需求升級和市場對於改善營商環境的迫切要求,正在通過一系列改革迅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由於智慧政務涵蓋了治理模式、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工具、治理能力、治理評估等基本問題,與政府治理完全吻合﹔而互聯網本身又具有扁平化的特性,高度契合了優化再造政府部門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的訴求。因此,融合了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智慧政務建設正在成為助力政府精准把脈“放管服”改革“痛點”,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一、政府傳統的供給服務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快速變化的需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優化政府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方式,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對於大型經濟體尤為重要。隨著“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群眾對政府辦事的滿意度開始上升,對政府的認可度逐漸提高。但也要看到,隨著需求層次的不斷升級,人民對政務需求越來越多,從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不斷向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社會參與、公平正義等方面延伸,而且對政府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政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當前政府服務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之間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比如,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浪潮的到來,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加速融合,服務變得易得化,帶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對政府能否更加精准、快速、高效地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政府更多還在用傳統的手段為老百姓服務,治理能力顯得越來越落后和遲滯。亟需通過大數據應用實現精准施政、精准治理、精准管控,通過打通數據孤島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通過“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改革提升百姓獲得感,提升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政府對產品質量監督等方面的資源投入、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老百姓就不能安全放心消費,不僅從根本上影響到我國由投資拉動向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直接影響到群眾對政府滿意度的提升。相關智庫曾做的“我國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即使是地方政府的決策咨詢人員,對目前的就業和政府效率的滿意度也不到50%,而對安全消費、教育、養老、醫療衛生、社會參與等民生事項的滿意度甚至不到20%。優化政務資源配置,提升“放管服”改革效果,提升群眾滿意度,政府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政府通過減稅降費、簡化審批程序和流程、多証合一、証照分離、創造適宜貨幣金融環境、大力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不斷改善營商環境,進展明顯。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總體評價在190個經濟體中位列46位,較上一年度上升了32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28位,較上一年度大幅上升65位,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但調研中我們也要注意到,盡管政府大舉破除市場壁壘,推動“非禁即入”,為各類所有制主體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找不到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要素,但民營經濟、民營投資還是在很大程度面臨著事實上的“玻璃門”、“彈簧門”、“隨機門”,面臨著許多“難言之痛”。民營投資佔到我國投資規模的60%以上,是創新和就業的重要主體,這些“痛點”問題不找到、不解決,不僅影響到整體營商環境的改善,影響到民間投資的運營,也將從根本上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營商環境的改善與政府信用、行政審批、行政管制、行政執法、政務服務等因素緊密相關,與政府治理有著根本上的關系。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需要政府通過深化改革大力加強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由於長期的條塊治理,跨地區、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和決策機制尚未建立健全,各部門“一畝三分地”意識還很嚴重,權力利益的交織導致信息不透明,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分割化”、“碎片化”現象,重復建設、“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信息數據壁壘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政府部門職責“錯位、越位、缺位”時有發生。近年來,從國務院開始,政府能夠下放的行政審批和許可事項盡量往下放,極大提升了辦事便捷性和行政效率,但同時也產生了作為基層的區、縣政府,在“放”的問題上,不能也沒法再“放”,承接大量的下放事項,直接面向社會提供日益增多的各類服務,出現職能越來越多、責任越來越大,“人員少、服務種類和數量多”,機構和人員編外擴編的情況。

二、以切中市場和百姓“痛點”為核心的智慧政務建設,可能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面對一系列營商環境的市場痛點和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各地政府嘗試運用“互聯網+”思維,力圖解決社會經濟生活中反映強烈的“滿意度”問題。這大概就是逐漸演繹而成的並為廣泛接受的“智慧政務”概念。從實踐上看,智慧政務通過統一數據平台構建和數據歸聚,極大提升了對大數據的分析和運用,對政務各環節進行精准數據比對,主動、快速查找和發現政務流程及體制上需要改進和解決的問題,為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職能優化,改善營商環境和民生福祉,提升社會滿意度找到科學合理的依據,避免政府機構改革“盲點”,大幅減少機構改革試錯成本。

譬如,雲南、浙江等地的“一部手機辦事通”、“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智慧政務,通過優化再造政務流程,實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張表格、一扇門”、“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並行審批”等,極大的實現了政務辦事的“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減成本”,政府服務效能、社會滿意度大幅提升。我們調研中發現,雲南的智慧政務平台,通過數據共享推動政務高效運轉和營商環境改善﹔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百姓身邊的掌上政務大廳﹔同時通過“我要納稅 、我要辦個體、我要注冊企業、我要上學、我要看病、我要開車”等主題化事項形成的海量公共數據,政府利用大數據可以實現對企業和個人進行360度畫像和全緯度信用評分,更好地服務企業和市民。上海地區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從以前的近300天,縮短到現在不到100天,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天,不動產登記從以前的一個月壓縮至5天,浙江甚至壓縮到了隻有幾個小時。

不僅如此,通過智慧政務,能夠自動採集各方用戶行為數據,使政府能夠深入分析出當前社會最為關注關心亟需解決的問題,分析出政務辦理各個環節的進程情況,查看辦件進度、辦件堵點,了解哪些政務環節辦事迅速,社會評價高,哪些政務環節辦事效率低,社會意見大,從而使政府能夠科學、合理地對政務事項進行重新梳理,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標准化,整合優化政務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同時糾正“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政務行為,降低政務成本,避免“拍腦袋”主觀隨意決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讓人民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過上更體面、更幸福的生活。通過改革創新增強國家競爭力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透過智慧政務的一系列技術手段,通過對政務流程的梳理,克服主觀隨意性,量化客觀評價,發現問題所在,追根溯源,為改進完善制度、法律法規提供科學依據。比如“互聯網+監管”智慧政務,通過“一張網”、“政務雲+數據”、“大數據+監管治理”對自然人、法人的納稅等行為特征進行梳理,包括司法等政府部門充分分享各種信息數據,不僅推動個人誠信建設,也能有效推進制度、法律法規的及時性、預防性、威懾性調整,塑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使“放管服”改革更加縱深推進,減少法律“后知后覺”調整產生的成本。再比如通過智慧政務,發現民營經濟的“痛點”真正在哪裡,有針對性的調整、修正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可以說,健全完善我國法治,清理修改不符合新發展理念、不利於高質量發展、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民群眾期盼的法律法規,及時把改革中形成的成熟經驗制度化,需要政府更“智慧”。

(責編:易瀟、章斐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