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務建設可以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突破口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黃志凌

2019年07月30日15:50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二)推動政府管理思維由權力中心向協同共治轉變

傳統的政府管理思維是以各權力部門為中心而開展政務活動的政府治理模式,一些既得利益主體在誘惑下容易引發權力尋租現象。智慧政務治理思維就是去中心化、去部門私利,打破部門壟斷格局,其核心在於簡政放權、激發活力、方便民眾,重構政府、社會、公民之間的關系模式。在智慧政府建設過程中發現,從“三難(互聯互通難、數據共享難、業務協同難)”到“三通(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主要障礙是體制而不是技術,信息孤島、數據煙囪、部門分割、條塊掣肘都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問題的主要症結在於后面隱藏的權力和利益的交織。建設銀行與雲南省政府合作的這次智慧政務建設,是一項“刀刃向內”、面向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流程再造,是對各廳局權力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變革,推進過程困難重重。在第一期項目開發上線短短143天的時間裡,在雲南省政府的強力推動和全力支持下,省內18個廳局採用集中封閉的超常規模式,政銀深度聯動,規范政府的履職清單、施政清單、服務清單,消除了權力尋租空間,為解決“信息孤島”問題提供了新的協作模式。

(三)推動政府服務模式由“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轉變

智慧政務為改善營商環境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比如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一網通辦等相關措施。特別是應用互聯網的思維、信息化的手段,把政府管的過多過死事項精簡下來,把應該由市場機制決定的事情交出去,努力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和創新力的“加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提供有力支撐。在雲南智慧政務建設過程中,重點關注以下工作:建設一體化平台實現“一網通”。採用“整體規劃、統一開發、集中部署和多級共用”建設模式,橫向鏈接了公安、人社、衛健等30個政府部門,縱向貫穿“省州縣鄉村”五級,政務辦理可以直接由省級縱向垂直到底,每個觸點都是看不見的民生連線,其中第一批上線事項中全省通辦事項佔比94%,辦理類事項佔比43%,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規范事項性管理做到“一單清”。不是將辦理事項物理平移,而是聚焦“好用”的目標,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平台對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流程再造,優化辦事程序,精簡審批材料,提升要件復用率和審批效率,突破了傳統辦事流程、制度、辦法和規定等的局限性,發生了“化學反應”,努力實現“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的網購般的辦事體驗,目前“零跑腿可辦”事項63個、“跑一次可辦”事項38個。推行主題化辦理打造“一站式”。“主題化辦事”引擎是從大眾百姓出發,創新以“我”為視角,將聯系緊密,互為前后關系的事項串聯成主題,圍繞客戶生命周期需求,按照生態圈鏈、一站式理念打造“我要看病、我要補辦身份証、我要辦社保、我要辦醫保、我要養老”等16個辦事主題,389個事項,服務百姓每一步。突出新技術應用力爭“更親民”。引入語音導航、千人千面、用戶畫像、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提供主動、尊重的服務,讓群眾成為真正主體﹔同時運用了等保三級的安全標准,關鍵核心技術達到等保四級,最大程度消除了政府部門擔心數據泄露的顧慮。總之,智慧政務建設的推進,加快了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進程,信息流通的效率得到提升,流通成本大大降低,行政審批提速增效,互聯網催生政府改革紅利變現,最終實現放權於市場和社會,轉化成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驅動因素。

(四)開放大型銀行資源,推動政務服務場所由政務大廳向“無處不在”轉變

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大型銀行提供的基礎金融產品和服務,與國家和社會治理涉及的諸多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具有密切的關聯性。在常規政府政務大廳的基礎上,建設銀行開放物理和線上渠道、金融技術和信息系統等,通過“一部手機辦事通”APP、PC端政務平台、網點STM、裕農通,“線上+線下”全渠道、全方位、全區域為政府、企業和老百姓提供政務服務,推動“政務服務無處不在”。現在建設銀行在雲南省的319個網點全部變成了政府辦事大廳,1587台STM設備被改造成百姓“身邊的政務便民中心”。老百姓到就近的任一建行網點就可以辦理政務,顛覆了要到政府辦事大廳辦政務的傳統概念。同時在建行“裕農通”上加載政務服務功能,農民足不出村就可辦政務,解決了農村、山區百姓辦事最后一公裡,打造“村口的政務辦事中心”。“銀行網點辦政務”模式已經成為大型銀行助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所做的獨特探索。 

(責編:易瀟、章斐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