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民營個人征信牌照落地在即
征信細分市場廣闊 民營機構數據為王
臨近年底,首批民營個人征信機構牌照落地的呼聲日漲。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征信機構監管指引》已低調出台,在機構設立許可和備案、征信機構保証金、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四個方面設置了監管規定。這似乎預示著征信牌照很快會公示,個人征信市場將迎來“開放”。
“1000億,3000億,5000億,一萬億也不為過。”中誠信征信董事長孔令強此前曾公開表示,券商對征信市場千億元的估值僅是針對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征信的金融服務市場將容量無限。
市場預期,首批獲牌機構將迎來搶佔市場的先機——快速豐富數據資源,開發信用產品,爭奪客戶資源。但也有知情人士透露,主管部門對征信牌照發放的屢屢推遲,是因為前期試點並不盡如人意。
政策紅利釋放
2015年1月5日,人民銀行發布通知稱:已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准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准備工作,准備時間為6個月。
如今,中國人民銀行所要求的六個月准備期早已過去,《征信機構監管指引》也已經下發,個人征信牌照隨時有發放的可能。
“個人征信牌照的發放,將開啟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下以獨立第三方征信機構作為市場主體的征信行業大發展的時代。”安信証券分析師趙懷湘如是評價。
目前,央行征信中心和民營征信機構呈現為兩大陣營,前者以商業銀行報送信息為主流,后者則憑借各家征信機構所處互聯網生態圈、股東資源以及第三方數據提供商獲取信息。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毛軍華指出,央行征信中心依靠來自商業銀行的數據供給,其短期內仍將維持主流征信行業地位,並作為公共性質的征信平台服務於各類授信機構﹔而民營征信機構基於其數據的獨特性,將提供互補的信息和服務,但其市場空間尚未打開。
數據顯示,美國征信市場覆蓋了1.7億的消費者,佔到全美總人口的85%,每年發布10億份信用報告,每個月數據處理會超過20億,每年的營業額超過了100億美元。
“站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是完全有機會超越他們的。”一籌備征信機構的負責人指出,中國征信的市場化才剛剛起步,龐大的征信需求正逐步釋放,技術的變革在不斷地推動整個征信行業的發展。
數據為王
看似前途一片美好,但有消息人士指出,監管機構對征信牌照的發放比較慎重。
自從央行放開個人征信牌照后,已有企業信用評級機構、銀行及小貸等信用數據服務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社交和電商巨頭旗下設置的征信公司以及綜合金融集團旗下的征信公司在相繼開搶。首批牌照還沒有正式下發,百度、京東金融、快錢、北京安融征信、拍拍貸等機構已經提交了材料,擬申請第二批個人征信牌照。
“最后不一定每家都能拿到。”一擬持牌機構人士告訴中國証券報記者,相比央行征信中心,首批申請個人征信排牌照的公司並非復制一個央行的征信中心,而是基於其數據的獨特性提供互補的信息和服務,但是大數據搜集、存儲和處理能力並非所有申請公司均具備。
平安証券分析師指出,根據國際經驗和征信行業的產業鏈分布,個人征信公司經營成功的關鍵在於數據來源的范圍和准確性、數據處理能力、數據產品是否能夠滿足客戶要求及是否具有多樣性。但就當前行業環境而言,國內民營征信公司很難達到這些要求。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各類征信機構包括企業征信和個人征信共150多家,征信行業年收入約20多億元。我國征信機構主要分為: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務機構,20家左右﹔社會征信機構50余家,包括尚未取得征信牌照的8家個人征信企業。
“短期內民營征信與央行征信中心互聯互通的幾率不大。”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毛軍華指出,民營征信機構大概率難以獲得來自商業銀行的信用信息,即使獲得了,其能夠提供的超出央行征信中心的增值產品和服務也不多。
相比政府主導的征信機構,多數民營征信機構的數據多來源於自有平台。目前,芝麻信用的合作企業超過30多家,包括神州租車、PP租車、酒店、婚戀網站、出國簽証等各種生活場景,當用戶的芝麻分達到一定數值,租車、住酒店時就可以不用再交押金,辦理簽証時也不用再辦存款証明。騰訊訊征信則囊括了幾乎所有中國網民的社交信息,其平台有8億QQ用戶,4000億張QQ空間照片,以及騰訊安全積累的反欺詐黑名單數據庫等。
市場廣闊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流行,居民行為數據逐漸在互聯網上沉澱,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都將逐步實現數據化,個人征信的應用場景更為廣泛。新興場景的出現,擴大了個人征信的市場空間,同時也提高了用戶體驗,提升了個人征信的使用黏性。
毛華軍認為,未來能夠大批量獲取獨家價值數據的機構最有可能勝出,看好互聯網系的騰訊征信和芝麻信用,以及金融機構系的前海征信。
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CEO李萱介紹,做個人征信必須具備處理大數據的能力,必須具備存儲大數據的能力。這對任何一家征信企業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國內所說的大數據征信,其實是專指互聯網大數據征信。如芝麻信用,積累了大量的阿裡巴巴平台數據,包括消費記錄、支付數據、水電煤繳費數據、信用卡還款數據等。
而且,民營個人征信公司還積極尋找合作伙伴,除了與公安合作,還與銀行展開合作。如北京銀行和芝麻信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芝麻信用首家合作銀行,雙方將開展信用信息查詢和應用、產品研發、商業活動等多個方面的合作。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也宣布與騰訊征信展開合作,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全面分析客戶消費行為和誠信記錄,為其“互聯網+”戰略提供支持。
不過,在與央行征信中心的關系上,民營征信多為配角。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表示,要以開放的心態做開放的平台,以大數據征信做央行征信的補充。
“沒有誰能夠僅憑自己的力量可以服務好消費者,特別是在征信這個行業。”一位征信行業管理人員認為,整個征信體系發達與完善的目標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到公平的信用待遇,這就意味著有些征信機構會覆蓋更多的人群,也有一些小機構單去滿足一些特定人群的需求。也就是說,征信產業需要不同細分的持牌征信機構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