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孫奇茹)臨近年末,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出現了小幅度的“升溫”。據銀率網統計顯示,上周北京市各銀行發行的人民幣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總數為32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2%,較之前一周上升0.02個百分點,平均投資期限為131天。
銀率網理財分析師稱,11月中旬開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跌幅收窄,有漸趨平穩之勢,這與年末各銀行“沖時點”效應,以及IPO重啟對資金產生“抽血”造成流動性相對緊張效果有關。由於這些原因,12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也可能會有一定幅度的反彈。
不過,市民不必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報太高的期待。分析顯示,基於目前國內的經濟現狀,市場上仍然存在降息預期。加上央行綜合利用各種貨幣工具對市場流動性進行調節,業界普遍預計年底資金面整體上會保持適度寬鬆的局面,因此,今年年底銀行大幅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的可能性不大,年末理財收益提升的程度並不會太高。
“也不排除個別資金相對緊張的銀行會大幅提高其各期限理財產品的收益,投資者在提高風險意識的基礎上,可適當關注這類高收益產品。”銀率網理財師建議。此外,銀行從資金成本和利率風險的角度去考慮,最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提高中短期尤其是短期產品的收益,市民可以適當關注這類理財產品。
(責編:李棟、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