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金融
人民網>>金融>>正文

燈塔農信社採訪記:農村金融改革的“四字經”

2015年11月07日03:03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日前,人民網記者一行來到遼寧省遼陽市燈塔市,採訪當地農村金融業務發展狀況。對此,燈塔農信社理事長於洪光分享了他的“趣、理、控、革”四字經。在他看來,未來金融發力的著力點和藍海在農村。

(一)“趣”

“農村生活你們未必有切身的體驗,我是一個非常喜愛鄉下生活的人。”日落黃昏,炊煙裊裊,雞鴨鵝齊飛,於洪光說,這樣的畫面讓自己很快樂。

3年前,他走馬上任遼寧省遼陽市燈塔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理事長一職。3年時間裡,燈塔農信社在當地同業裡存貸款額佔比上升至首位。眼下,農信社的重要任務是改制農商行,“理事長”也將很快就要變為“董事長”。

初次見面,這個帶有些許陶淵明色彩的人士令人眼前一亮,可是他的理想卻有些“出世”,“我最大的願望其實是當村長。”言談之間,聽不出是聰明的人在故作謙虛或本就低調,隻有平淡的自白,“農村,挺有意思,走時間長了,是一種興趣。”

縣級市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政單位。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研究農業,與農民打交道,這與太多常見的職業抱負相比稍顯另類。一路走下去望不見“功名利祿”,更多伴隨在身邊的,怕隻有野老倚門、牛羊歸巷的平淡。

東北的農村,天空與農田通常將視野一分為二,自然袒露在室外,人袒露於自然。無處不在的自然力量提醒著人們的本分,也使人聯想到托爾斯泰筆下的寵兒——那些投身鄉村事業的人物,夙夜在公,從都市的社交場中別開生面。高爾基說,這是充滿“貴族式魅力的高貴的野性”。

(二)“理”

每天第一時間關注農產品價格走勢是於洪光多年的習慣。“今天的豬肉價錢是7塊9,這個我必須知道。”

於洪光常常說,不懂農業,怎麼跟農民聊天,怎麼發展業務。

金永復是燈塔市一家種豬繁育企業的創始人,這位農民企業家在下決心搞養殖的時候,就有著世界眼光。2013年,他與別人合伙包下一架波音747飛機,從丹麥引進600頭原種豬。當時,燈塔農信社為他解決了一筆不小的資金缺口。在他心目中,於理事長是令人服氣的人。

2014年3月,一條歐美國家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的國際新聞引起了於洪光的注意。於洪光給金永復打電話,建議他去辦理出口備案登記,豬肉出口俄羅斯可能有戲。老金遲疑,這條新聞和我關系大嗎?他盤算著自己的養殖規模有限,並沒有放在心上。一個月以后,老金找上門,看著理事長樂了:“有4家企業准備出口俄羅斯了,你說的咋那麼准呢?”

於洪光和他的同事們用在農民身上的心思還有很多。他們看到當地的淡水魚養殖企業花50元錢買一個紙盒做包裝,就建議對方改用自家田裡的稻草做包裝材料。“簍狀的和盒狀的不一樣,草編的包裝成本低,拿回家也不至於隨手扔了,能當做藝術品放在家裡當小擺設。”

燈塔農信社還自願充當起農業上下游產業的經紀人,“他家的塑料大棚不錯,你家種葡萄為什麼不試試呢?”。結局通常是雙贏的,塑料大棚的廠家多了條銷路,信用社又能利用這一固定資產為葡萄種植戶申請貸款擔保。

2014年,燈塔農信社還建立了自己的B2C電子商務平台,目前用來展示當地的農產品、手工制品。

一家農村金融機構,為何要做這些分外之事?於洪光解釋,自己的理念是將金融納入到農業,使第三產業服務第一產業。當地的農業企業發展了,自己也才能活下去。

“利潤最大化”是市場經濟中最誘人的果實,可是有些人偏偏“心不在焉”。信貸員拋下西裝革履,穿上藍色的粗布夾克,和農民交上朋友,結下感情,農信社的故事逐漸豐富起來。民間的智慧把教科書、辦公桌、斗室之見拋在后面,精神面貌壓倒了理論。

(三)“控”

適當的時候,農村信用社也會“風投一下”。“風險控制”是金融機構的緊箍咒,而對於深耕農村金融的人,“風險”可以用“了解”去消減。他們在意的不是外在的不確定性有多大,而是“我是否真的懂你”。

“風險”又把話題帶回到金永復的養豬場,於洪光介紹,從丹麥引進的600頭原種豬有長白、大白、杜洛三種,出肉率高、產仔量高、成活率高。從今年五月開始,優質種豬已經開始銷售,明年銷售種豬就可達到10萬頭,年銷售額至少可以達到2億元。此外,金永復還有著現代農業的眼光,他規劃了高標准農田,用豬的糞便和稻草生產沼液和沼渣。稻草的循環利用免除了放荒環節,避免了火災和空氣污染。生產出來的沼渣可以照明、取暖,而沼液則可以通過管道直接引入農田,實現水肥一體化。

但當時由於抵押物估值有限,單純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燈塔農信社隻能放款300至600萬元,金永復還差大約600萬元的資金缺口。為了避免與丹麥方違約,農民企業家面臨著借高利貸,二分利、三分利也要接住。

“傳統金融模式不存在貸這筆錢的可能性。我們敢貸是為什麼?最關鍵的一點,我們懂農業。”於洪光說,因為了解對方,所以能夠先從結論上把業務確定下來,再回頭研究信貸政策、方法和手段。在農民企業家眼中,這種支持就是全力以赴的支持。

(四)“革”

民間資本參與農信社產權的改革,在於洪光的心中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農信社改革是對的,但是完全對民營資本放開,還是有所顧慮。

資本有逐利的嗜性,如果沒有良好的馴獸師,它們也會在農村的土地上磨牙吮血。民間資本是承載社會責任的多,還是撈私欲的多,並不好把握。於洪光認為,如果信用社全部由民營資本入股,經濟犯罪的成本將會很低。

慎獨固然好,可是在復雜的環境中慎獨的空間究竟有多少,於洪光將信將疑。他轉身寄希望於制度的優化設計,提出了幾點改革的思路:第一,改制后的燈塔農商行必須有農事企業入股,保証不脫農﹔第二,國有資本應保留,保証政府有話語權,不脫離社會責任﹔第三,一定要有監控手段,農商行將接受檢察院、紀檢委的監督。

這樣做豈不是自己限制了自己?

他說,我們這一代人扎根於土地,進入農信社工作后還留著鄉土的底色。“可是再過一短時間,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了,更多的資本進來了,那時農村信用社到底會是啥樣呢?”

最近一段時間,燈塔農信社歷史展館正在籌備中。目前的館藏有50年代的社員股金分帳簿,記錄了農民的入股金額。在80年代的農村銀行活期存折中,還多見兩位數的存款記錄。

燈塔農信社還計劃為農戶建立電子檔案,信貸員每到農戶家中拜訪一次都會拍一張照片留念。許多年后,小孩子變成大學生,還可以到農信社查閱檔案,尋找家的感覺,看看爺爺當年闖關東的時候家裡是什麼樣子。

這樣一來,農村信用社不再是簡單的信用社,而成了有溫度的歸屬。

“這叫什麼?扎根。”於洪光說。 

(責編:劉軍濤、呂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