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寧夏自治區扶貧辦聯合寧夏保監局發文正式啟動“扶貧保”項目。文件中明確兩個涉及貧困人群近15萬戶/58萬人政府兜底類項目“扶貧保”家庭意外傷害保險和“扶貧保”大病補充醫療保險由中國人壽寧夏分公司承辦。
疾病和自然災害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道路上最大的障礙。為了解決貧困群眾因病因災返貧的問題,2017年中再集團和中國大地保險公司為青海省循化縣11284名貧困人口,投入專項資金350余萬元,購買總計保額價值25.7億元保險產品。
按照"保險+銀行+產業"建設模式,採取龍頭帶動、合作社持股、貧困戶參與的方法,形成產、購、銷一體的新型經營體系。一期200頭肉牛中,150頭由公司經營,50頭由貧困戶按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採收、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分戶經營,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實行茶葉生產專業化。牛角山黑磚茶自動化生產線投產運行,解決了閑置的夏秋茶鮮葉資源,化廢為寶。根據測算,兩家茶企毛料鮮葉收購覆蓋面達2個鎮11個村近兩萬畝茶園,直接受益貧困戶達到上千戶。牛角山村僅2016年黑茶生產達96噸,實現產值1160萬元。
保險人士建議,對於中低收入的人群來說,購買一個保額不高的重疾險並搭配定期防癌險就可以既覆蓋部分重疾的風險,同時把重疾中最高發病率的癌症的保額做大,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絕大部分的風險覆蓋了。
2010年,太平洋財險黔東南中心支公司在黔東南州黎平縣試點開展農村房屋保險,目前已覆蓋黎平、從江、榕江、丹寨、劍河、台江、天柱7個縣域。至2017年4月,已為180萬農戶家庭撐起保障傘,累計賠付7833萬,受益群眾超過10萬人。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協同推進”的原則,姚安縣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工作,以魔芋、山藥、白芸豆目標價格保險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政策保險制度,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托底保本”補貼生產者,增強農民抵御市場價格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和市場價格基本穩定。
保險業通過對貧困的精准祛除和賠款的“點對點”投放,為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發揮作用.泰康保險在重慶、黃岡、天門、荊門、南昌、新余、菏澤、平頂山、大連等多地開展了新農合特困農民疾病補充保險、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大病保險業務等承辦工作。
通過保、政、銀三方合作,真正實現信用擔保。國元保險公司分擔貸款人的非故意風險和貸款損失風險﹔農商銀行主要負責按照常規的標准和要求嚴把貸款質量關﹔借款人要履行誠信守約、及時還款的義務﹔政府部門則為金融機構提供管控風險平台。
2014年8月,太平洋壽險正式啟動助學公益行動,將隨州市大洪山庹家小學作為在湖北省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學,計劃用3年時間將庹家小學建設成農村一流現代化學校,同時確定為公司員工“教育實踐活動基地”。
商業養老保險應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養老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個人自願型、創新稅收遞延型、住房反向抵押型養老保險等方式,參與到個人和家庭商業養老保障計劃建設,讓商業年金產品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養老保障計劃的首選形式,為減少老年貧困和實施精准扶貧作出特殊貢獻。具體而言,就是要盡快建立體現商業保險的長期照護保險計劃並有政策性的突破﹔“失獨”家庭的政策性商業養老保險應逐漸提升保障水平﹔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應發揮政府擔保機制來引導市場發展。
保險扶貧的關鍵在於強化責任意識和勇於開拓創新。保險業應站在國家角度看待“三農”問題和貧困問題。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在農村,誰能贏得農村市場,誰就贏得主動。我的建議是,在農業生產領域開展“訂單+保單”兩單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開展訂單農業並提供充分的保險,讓這些龍頭企業可以利用保單質押進行融資,為農戶提供生產資金。一旦發生損失由保險公司支付賠款,農戶無需償還資金,銀行的信貸風險也能有效轉移。
為了更好地發揮保險在扶貧中的作用,要規范對商業保險機構的合同管理。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對商業保險機構的合同管理不規范,自由裁量權很大,背離了“風險共擔”的政策導向。這導致一些商業保險機構承辦的大病保險業務規模雖然迅速提升,但卻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盈利壓力,甚至是經營虧損。因此,地方政府和部門要完善合同管理,減少自由裁量權與不確定性,建立與完善風險共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