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精准扶貧 為困難戶“摘帽”提供保障

“遠離貧困,從一份保障開始”,一則以責任為視角的公益廣告讓人感動,也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保險在現實生活中幫助困難戶摘掉“窮帽子”的縮影。
作為金融扶貧的重要成員,保險在助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近日,上海証券報記者深入農村進行實地探訪,親身感受在四川、寧夏等地,上演的一個個保險精准扶貧的感人故事。精准扶貧,保險在路上。
保險保障讓貧困人口吃下“定心丸”
“一場大災,一年白忙”、“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這些來自民間朴實的順口溜,都是對因病致貧、因災返貧等情況的真實寫照。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貧困人口中,大病致貧佔首位,高達42%。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更不容忽視,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群體多年的存款都可能因此付諸東流。
“保監會將保險扶貧工作作為 十三五 期間的重中之重,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引導保險行業發揮作用,助推國家脫貧攻堅目標實現。”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向上証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保險業在精准扶貧方面已摸索出一些模式,如寧夏的“扶貧保”、雲南昭通醫療費用“一站式報銷”、河南蘭考的“脫貧路上零風險”等等。
家住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暴記春村的杜連雄便是上述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在靠天吃飯的鹽池縣,年近六旬的杜師傅一家生計全靠幾畝地和幾隻羊。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杜師傅在2016年年初被查出直腸癌,治病和康復要花費的二十余萬元對這家人來說可謂是天文數字。
幸運的是,在查出病因前,當地政府早就將杜師傅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並為他買了扶貧保險。按照相關政策標准,杜師傅的二十余萬醫療費需要自費支付的不到1萬元。當拿到中國人壽打給他的各項理賠款后,杜師傅喜極而泣,嘴裡一直念叨“政府好、保險好”。
事實上,在寧夏,像杜師傅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多重保障不僅讓貧困人群及時獲得救治,還減輕了家庭經濟壓力。
四川大涼山山高路陡,是自然災害高發地區之一,農村居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較為突出。針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扶貧需要,2013年5月,四川保險業開發了包括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農村住房保險、農村小額人身意外保險等險種組合的“惠農保”產品。保費不足百元,提供風險保障13萬元。
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惠農保”自開辦以來,共為自治州463個鄉鎮20.5萬套農村住房和741.3萬人次提供風險保障4757億元,支付賠款合計1928萬元,用保險之手為投保人建起了一堵“防災牆”。
提升“造血”功能 支農融資模式先行
除了通過保險產品來保障貧困家庭外,保險資金在支農融資和直接投資方面也在落地生根,通過另一種途徑達到了扶貧的效果。
如中國人保結合河北省阜平縣扶貧工作實際,開發設計了系列融資產品,首期推出了“人保支農融資”產品,為阜平縣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且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和涉農企業提供保險資金融資,該模式也被稱為“政融保”(政府+保險融資+保險)模式。
保監會相關人士表示,一方面,通過災害保險、產品質量責任保險和成本價格損失保險等農險產品,阜平縣實現農業保險全覆蓋,解決了農戶發展富民產業的后顧之憂,支持當地特色資源、培育壯大富民產業﹔另一方面,運用扶貧貸款“風險共擔”機制,通過保單質押貸款、農業保險增信、保險資金直接投資等方式,解決貧困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政融保”已帶動保險資金為農戶發放小額貸款6923萬元,帶動其他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6.14億元,同比增長273%。其中,保險資金小額融資(針對農戶,每戶3萬-5萬元)成本僅6%,保險產業扶貧投資基金(針對產業扶貧項目)融資成本僅2%,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的基石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與此同時,借助小額貸款保証保險,有效拓寬了保險增信路徑,低成本盤活農戶資產,緩解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數據顯示,2016年小額貸款保証保險幫助農戶和小微企業獲得融資1611.1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業還針對貧困人口開展公益“扶貧”,以此來增強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以中國平安為例,2013年以來,其全國駐地機構共完成114項扶貧任務,投入資金達1106萬元,並且聯合社會公益組織,形成了扶貧合力。用教育挖掉“窮根”,中國平安借助新《慈善法》頒布的契機,成立了國內首支“教育發展慈善信托計劃”,該信托計劃專注於投向教育領域的慈善項目,規模為1000萬元。
因地制宜筑好保險“防護網”
在國家“精准扶貧”政策推動下,當前保險業扶貧已從過去簡單的捐錢、送物,逐漸轉變為結合當地特色,打造與主業相關的持續性扶貧。然而,由於地區風險不一,扶貧模式並不能全然“拷貝”,而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鼓勵保險機構吃透政策、深入調研、分類開發、量身定制扶貧保險產品,對貧困農戶實行普惠基礎上的特惠,下調扶貧保險費率,努力構筑貧困地區風險防范屏障,實現貧困地區保險服務到村到戶到人,貧困人口“願保盡保”。
此前,保監會接連出台《關於做好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快貧困地區保險市場體系建設提升保險業保障服務能力的指導意見》,為扶貧攻堅工作加大資源投入、開發專項產品、降低保險費率、開展異地理賠、加快市場體系建設等多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除了創新保險產品外,上述人士表示,保監會未來將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強化保險機構的主體責任,促使保險機構平衡好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將保險資源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傾斜。
下一步,保監會還將實行差異化考核,調動基層機構開展扶貧保險的積極性,將扶貧保險經營虧損計入對基層保險機構的績效考核。著力發展貧困地區保險分支機構網點,下沉服務重心,構建能夠向貧困戶提供便利服務的網絡體系。重視保險扶貧的市場化運營,通過創新運營模式降低成本,通過建立健全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實現扶貧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