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經濟參考報》披露,自銀聯重申“不支持支付在香港購買具有資本投資性質的保險產品”之后,銀聯卡境外保險交易已由10月的80.6億元人民幣降至11月的0.3億元人民幣,降幅超過99%。
赴港投保每季增近70億港元
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熱潮一度引發市場關注。據香港保險監理處數據顯示,去年前一、二、三季度及全年的內地訪客新增保單保費分別為40億、101億、169億及244億港元,分別佔期內香港個人業務的新增保單保費的18.2%、18.4%、20.3%及21.4%﹔今年前一、二、三季度這一數據分別達68億、139億及211億港元,分別佔期內香港個人業務的新增保單保費的18.7%、20.2%及21.7%,每季度內地訪客保費新增都接近70億港元,且佔比逐季提升。
不少業內人士和消費者都表示,最初是香港保險本身和內地保險產品的差異性以及人民幣貶值等原因,吸引了不少內地消費者來投保,內地銷售香港保險的機構也幾乎都會選擇以理財、咨詢的模式推廣。據了解,在這些理財、咨詢機構中,有一些是香港保險中介機構在內地設立子公司,或者是內地機構反向設立或收購香港保險中介機構,以及內地機構與香港的保險中介機構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將內地客戶轉介紹給香港中介機構並收取佣金等方式,其中更快速“吸粉”的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社交方式傳播。
業內人士透露,在這兩年逐漸升溫的赴港買保險熱潮中,不排除有一些非法資金借助購買境外保單、分紅和退保退現的方式,從事資產轉移或洗錢,這也是監管部門高度關注境外保險異常交易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熱門險種也難逃監管
今年年初中國銀聯對境外收單機構進行調查時發現,部分保險類商戶未使用對應行業類別的限制類商戶類別碼。因此,中國銀聯要求機構對商戶類別碼的標識和使用進行規范,確保監管政策和業務規則的執行效果。
記者查閱現行國家外匯管理政策了解到,境內居民到境外旅行、商務活動、留學等,購買個人的人身意外險、疾病險,屬於經常項目下的交易,在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框架下是允許的﹔但境內居民到境外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屬於資本項目下的交易,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尚未開放﹔而此前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也曾明確表示,未對銀行卡在境外保險類商戶使用的政策進行調整,香港保險一直屬於境外限制類商戶類別,持卡人在此類商戶單筆交易不得超過等值5000美元,既可滿足境內持卡人購買小額保險的合理需求,又實現對涉及資本項目投資性保險的限制。
直到今年10月28日,中國銀聯重申了保險類商戶合規受理境內銀聯卡的相關要求。次日銀聯國際也發布公告稱,銀聯卡禁止支付境外投資性保險。
而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裡,外匯局已明確要求有Visa、Master Card等國際卡組織標識的境內銀行卡發卡行,按照合規性、真實性的要求,執行金額限制類商戶的規定。
這意味著,香港全部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包括最熱門的儲蓄壽險和重疾險等,都不能再刷銀聯卡支付保費了。
銀聯“設卡”、風險“漸顯”
赴港投保內外焦灼
記者分別從多家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了解到,截至昨日,中國人壽(海外)、友邦香港、香港大都會人壽、英國保誠等都已暫停刷銀聯卡繳納保費或保單貸款。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就在銀聯重申“設卡”當晚,幾乎是近期最后一波赴港投保熱潮,許多人從深圳赴港刷卡投保,排隊直到深夜。
一直從事保險中介業務的劉先生則表示,這一熱潮其實早就在“降溫”了,“在今年年初國內資產荒和人民幣貶值的影響下,赴港投保的理財人士很熱情﹔但下半年以來我手裡的香港保險業務一直不是很好,主要是許多風險漸漸顯露出來了。”
記者在走訪中聽業內人士私下透露,香港去年的保險理賠糾紛有700多宗,其中大部分是內地人赴港買保險所起的糾紛。這些糾紛將近一半已審結,但僅有不足1%的比例索得賠償。
“內地消費者在香港買保險,不僅有政策風險,還可能面臨分紅不確定性、理賠糾紛、匯率變動等風險。”一位長期從事壽險業務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由於香港與內地保險業務在適用法律、監管政策以及保險產品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比如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保單,賠款、保險金等都給付以港幣、美元等外幣結算,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外幣匯兌風險﹔再如此前雖可以刷卡繳納保費但政策收緊后若無法通過刷卡續繳保費,這一風險也須由消費者自行承擔。
保監會曾就赴港投保發布警示稱,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如果發生糾紛,投保人需按照香港特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與內地相比,在香港訴訟可能面臨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此外,投保人也可選擇向香港的保險索償投訴局投訴與理賠索償有關的糾紛,但該局目前可裁決的賠償上限是100萬港元。
焦點
香港保險業或借機規范發展
臨近歲末,香港特區保險業目前已推出了大力度的折扣活動,但今年的推廣也因銀聯“設卡”而變得壓力更大。
“以前我們主推的是壽險和分紅險,因為額度大、需求高,但11月開始被禁止以后,就隻能銷售消費型的旅行險、意外險,后者佔的比例其實很小,”劉先生說,“一方面是專門來香港買消費型產品的內地消費者就不多﹔另一方面,許多高端醫療保險產品都設有門檻,需要消費者先行購買壽險或分紅險后才能附加購買,這等於是一條走不通的路了。”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董先生表示,香港保險與內地的差異化和其產品本身的吸引力,決定了不會單純因為銀聯卡的限制而急速降溫,“即使不能刷銀聯卡,還可以在港開設個人銀行戶口,由個人從內地匯款到香港賬戶再交保費,或者帶現金直接到港交費,或者也可以選擇一些銀行開展的內地開設一卡通兩地賬戶業務……”
董先生同時表示,赴港買保險暫時降溫的真正原因是其本身存在的風險和問題,目前消費者漸趨理性,監管手段適時收緊會帶動保險行業向更規范的方向發展,未來消費者赴港投保的選擇一定會更多、更放心。
ATM轉賬"后悔藥"被利用 升級版"詐騙術"悄然形成 人民網北京12月7日電 (羅知之)為防范打擊電信詐騙,中國人民銀行9月出台了《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自12月1日起實施。其中指出,個人通過銀行自助櫃員機(ATM)向非同名賬戶轉賬的,資金24小時后到賬…【詳細】
保監會強化萬能險業務監管 叫停前海人壽此項業務 人民網北京12月5日電(張文婷)保監會對萬能險業務的監管不斷強化。近日,保監會下發監管函,針對萬能險業務經營存在問題,並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壽採取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的監管措施。 監管函指出,針對前海人壽產品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責令公…【詳細】
從維秘秀看“她經濟”:大眾消費時代新趨勢 人民網北京12月6日電(朱一梵)6日上午,已錄制完的《2016維多利亞的秘密》秀正式開播,目前已有超90萬人預約在線觀看。維秘秀已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內地播放。去年,有超過832萬人在線觀看了《2015維多利亞的秘密》年度秀。截至5日,在某視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