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赴港買保險?工薪階層為防癌企業家為保值

李華

2016年12月08日08:09  來源:廣州日報
 

業內人士提醒保百種重疾言過其實 分紅高低不確定且無保証

近期傳出銀聯卡不再支持境外支付保險費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銀聯國際出面澄清。

風波背后卻折射內地居民赴港買保險的熱潮。近幾年,前往香港購買保險的內地居民逐步增長。

記者採訪了一些赴港買保險的參保者——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為了尋求更好的就醫條件,有人出於增值保值的需求,也有人是想投資。但赴港買保險真有看上去那麼美嗎?

“你知道嗎?小A被查出來肝癌……”這已經不是白領徐婧(化名)第一次聽朋友談論起身邊的人得了癌症,她有些不寒而栗。

她真切地感受到從前以為很遙遠的癌症離得不遠。

工薪階層為防癌

不久前,她刷朋友圈時還看到網絡眾籌平台發起向某癌症患者捐款的公益活動。

徐婧在廣州工作5年多,她的工作與社保、醫保相關,因此她對醫保更加敏感。

“以前覺得保險就是忽悠,賣保險的就是騙子。”如今卻看到癌症摧毀了身邊的一個個家庭,她深刻地覺得,應該將重疾保險提上議程。“社保、企業補充醫保參保的更多是基本疾病,但重疾才最具殺傷力。”

在過去半年,徐婧身邊四五個人相繼購買了香港保險,從眾心理也加劇了她的購買欲。

她將香港、內地重疾保險的條款一一進行比較,發現在同等保額下,香港和內地保險保障的重疾種類相差不大,香港對一些重疾的定義相對寬鬆,“沒有原則性區別。”

不過香港重疾保險有幾點深深打動了她:前5年免費贈送總額為5.5萬美元的10年期危疾保險﹔提取形式靈活,可以部分提取保額,不影響繼續參保﹔保費相對更貴但以美元結算,有一定的抵抗通貨膨脹能力。

“更重要的是非保証終期獎賞現金價值很有吸引力。”以徐婧購買10萬美元的保單為例,每年需要繳納保費2300多美元,繳滿20年后可得到退保總額5萬多美元,但繼續參保滿30年可以拿到10萬多美元,參保時間越長總額也越多。

后來徐婧從她的保單顧問王玲(化名)處得知,這類重疾保險每年有3%左右的利息,到了一定年限,利息是以復利的形式計算,儲蓄類的保險利息更高,可以達到5%、6%。

購買的體驗也讓徐婧滿意——因為保單會由顧問親自送到廣州並詳細講解了后續的事宜。

企業家主要為保值

今年八九月份,劉明(化名)找到王玲,劉明是一位河北的企業家,“他的保險意識強,在內地已經購買了十幾份保險,幾乎可以全部覆蓋各類疾病。”

但劉明還是在香港買了幾份保險,有重疾保險也有儲蓄類保險。原來劉明從事建筑行業,同時還有酒店等多種投資,但過去一年,他看到自己的資產在貶值,眼看著10%的資產在流失,他選擇在香港購買一些保險,實現資產保值。

最看重患癌后也能賠

購買一份保單就是希望購買一份保障。涂強(化名)遭遇了不幸。

在他付完第一年保費后三個月,他被查出甲狀腺癌。對於初期癌症有些公司不予理賠,卻剛好在他購買保險的這家公司這種癌症在理賠范圍內,甚至可以理賠部分原位癌。

他購買的這份香港保險保額200萬元,且購買的是七重重疾,意味著最多可以理賠7次,總保額是1400萬元。

保險公司賠付了涂強200萬元。王玲說,“重疾保險一旦發生,賠償全部保額。”

王玲說,不管涂強治療花了多少錢,理賠還考慮到他的生活狀況,得了癌症沒法正常工作,要靠保險理賠金。

涂強一年的保費是3萬多元,投保年限是20年,但診斷出癌症后,之后19年的保費不用交,他是在投保3個月以后被查出癌症,已經交了1年的保費,保險公司還會返還他9個月的保費。

正是出於這份保障,今年8月,徐婧在她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毅然購買了一份重疾保險,她說:“即便沒其他資產,有了這份保單就等於有了一份安心的保障。”

提醒:保百種病?營銷噱頭或大過實際

赴港買保險實際上風險相隨。

一名精算師在“知乎”上提醒,從產品結構看,香港絕大部分的壽險產品都是儲蓄型的終身型產品,保障成分小且價格也不便宜。

對香港重疾險“覆蓋疾病過百種,遠勝內地”的說法,這名精算師認為所謂“過百種”,其實是重大疾病和輕度疾病的合計,目前國內也有類似的產品。保25種重疾還是保50種甚至更多,實際保障效果幾乎一樣,因為人一輩子可能患的重疾種類並不多,常見的25種重疾已佔了95%的概率。“百種疾病覆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營銷噱頭大過實際。

對比國內大多數重疾險,雖然香港重疾險有價格優勢,但這樣的優勢,並不是對所有人適用。內地赴香港投保的保單可能會有一定金額門檻,赴港投保的人多為高淨值人士。

此外,這名精算師還提醒,保單紅利不確定,保險公司不會給予任何承諾,過往的分紅水平僅能作為參考,消費者需要謹慎判斷。長期的、高的非保証利益,其實只是對消費者可能承擔風險的一種收益預期,並不能保証。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