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証監會明確暫停私募股權機構在新三板的挂牌和融資,並對前期融資的使用情況開展調研。這次,証監會很快付諸行動。12月29日,部分新三板企業自券商處收到《關於証監局抽查部分挂牌公司的重要通知》。通知內容為:“証監會及其轄屬証監局自2015年12月25日-2016年1月25日對挂牌公司進行專項現場檢查,篩選公司標准為:曾經股票發行金額1億元以上的公司。”而新三板融資1億元以上的企業大多為PE。
本報記者 康曦
融資投向引發關注
近期PE暫停挂牌新三板的消息甚囂塵上。12月25日該消息被証實,証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今年以來,在新三板挂牌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頻繁融資,融資金額和投向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質疑。因此,暫停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在全國股轉系統挂牌和融資,並對前期融資的使用情況開展調研。
同時,証監會市場部主任霍達介紹,現在暫停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在新三板的挂牌和融資,是考慮到新三板的定位。現在需要對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挂牌、融資的金額、投向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和論証,看究竟是不是投到實體經濟,進一步明確這類機構在新三板挂牌的監管安排。
12月29日,部分企業就收到了《關於証監局抽查部分挂牌公司的重要通知》,這表明証監會並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准備了很久。早在一個月前,股轉系統就已下發兩次通知,要求今年以來所有有過發行融資記錄的企業,就“大股東佔款及提前使用定增資金”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自查,當前自查工作剛剛截止。此次1億元以上發行融資企業的重點抽查隨之剛剛開始。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發行融資額超過1億元的共有172家次,扣除個別公司年內多次發行的重復記錄,抽查范圍內企業應不少於150家,約佔當前挂牌企業總量的3%。今年以來,新三板融資上億的企業大多數是PE,此次証監會可能是有針對性的調研,而目的或許是為了重塑新三板的定位。
PE融巨資不干實事
《國務院關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明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是經國務院批准,依據証券法設立的全國性証券交易場所,主要為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服務。
據股轉系統公示,截至12月18日,新三板共有1809家挂牌公司完成2446次股票發行,融資1171.29億元。其中,金融機構為新三板市場吸金大戶,據不完全統計,包括PE、券商等在內的六家機構今年合計融資金額已超300億,接近市場總規模的1/3。
今年以來,中科招商成功融資四次,單次最大融資金額50.32億元,合計融資108.84億元,是目前新三板市場融資額最大的企業。九鼎投資也於11月宣布100億元現金定增結果,次日又拋出300億融資計劃。
很多PE到新三板募集了巨額資金,很多錢沒有用於實體經濟,而新三板發展的目的就是要服務實體經濟。在資金量有限的情況下,許多嗷嗷待哺的實體小微企業難以順利融資。而這並不是監管層希望看到的,也與新三板的定位背離。
而未來,新三板是否會放開PE的挂牌和融資,在業內人士看來,顯然要看這次証監會對PE調查的結果,它們的資金用途是否合法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