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舉牌“風”停 資金面凸顯窘迫

2016年12月08日08:14  來源:中國証券報
 
原標題:險資舉牌“風”停 資金面凸顯窘迫 機構躊躇布局年尾行情

“行情的支柱動搖,市場的調整可能無法避免。”監管升級,對於深受險資舉牌影響的市場行情,顯然影響不小,多數分析師觀點也趨於謹慎。業內知名分析師王勝表示,進入四季度以來,險資驅動的冬季行情以高分紅藍籌價值投資為主,提升了市場風險偏好。但“風”停之后,“大象”不再狂舞,后續理性資金配置結構“回歸正常”,將驅動熱點向金融、地產和消費輪動。

資金驅動高位震蕩行情

早在11月下旬,申萬宏源首席策略師王勝就提示了與險資“共舞”的風險。在險資舉牌的狂潮下,市場躁動,呈現出高位震蕩的態勢。而目前這一態勢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管遏制,不少投資者的跟隨策略受阻,分析師也多數趨於謹慎。

根據Wind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三季報,保險公司共買入690隻個股,其中持股比例在1%至4%的股票共573隻,超過4%以上的股票共110多隻,持股比例超過10%的有20多隻。另外,據Wind統計,自9月30日至12月5日,各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涉及保險資金增值的有:中國建筑(安邦)、吉林敖東(陽光財險)、格力電器(前海人壽)、萬科A(安邦)、上海家化(平安人壽)、天宸股份(國華人壽)。

目前來看,險資作為機構投資者,持有自由流通市值的6.7%。海通証券(600837,股吧)表示,雖然險資在A股市場整體中的絕對佔比並不算高,但已成為機構投資者中的重要力量。根據2016年中報數據,對所有A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進行統計顯示,自由流通市值佔比中,散戶投資者佔47.7%、一般法人佔19.3%、公募基金佔8.4%、保險佔6.7%、陽光私募佔4.9%、券商佔1.6%、QFII和RQFII共2.2%、“國家隊”(包括証金公司、10隻中証金融資產管理計劃、5隻証金公司認購基金、外管局下屬投資機構和中央匯金資產管理公司)佔5.9%。

不過,多家機構認為,舉牌收斂,做多人氣受阻后一時難以再次聚合,因此對於市場行情表示謹慎,並提示投資者暫避風險,因為資金面邊際收緊是制約市場的重要因素。

申萬宏源給出三個看空因素:一是險資撩動市場總體風險偏好的機制將被破壞。隨著監管預期升溫,交易型和趨勢型資金大概率會偃旗息鼓﹔二是量化風險偏好體系已全面預警,反映出當前市場力量已經被透支,總體風險收益比不高,市場本身存在調整需求,而且可能是一次中等級別的休整﹔三是短期基本面預期缺乏邊際改善,不利於微觀市場結構的穩固。11月房地產銷售數據已弱於季節性,市場對於經濟復蘇的預期逐步回歸理性。在此基礎上,10年期國債收益率迫近3%,通脹預期的升溫值得警惕。此外,美聯儲加息與12月和明年1月的限售股解禁壓力也不利於微觀市場結構的穩固。

市場資金面凸顯窘迫

險資作為對市場邊際影響較大的機構,其定價權短期受到抑制,市場資金面頓感窘迫。

在年底資金面緊張的同時,市場還將迎來解禁高峰。數據顯示,潛在的解禁規模達3742億元,其中定增的解禁規模佔比為68.67%,預計持續幾周的二級市場淨增持狀態將出現逆轉。

廣發証券分析認為,各路資本“攪局”者中,以中小型新興保險機構為典型代表——他們的考核期最長,投資決策最快﹔小公司基本是投資端驅動銷售端的盈利模式﹔這些公司基本為非上市公司,無年度業績壓力。在他們的激進舉牌潮下,險資投資股票和基金再創歷史新高,截止到2016年10月,保險投資股票和基金金額為1.86萬億元,相比9月份上升2%,佔整體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14.42%。

但是,隨著萬能險銷售的下滑,分析師認為,險資大規模舉牌不再具備持續性。今年3月下發的《關於規范中短存續期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來,萬能險保費增速已從年初的182.77%下降至目前的80.71%。萬能險通常匹配較多的另類資產,而另類資產風險因子高,資本要求較多,對不少保險公司來說,償付壓力大。

最近一周二級市場累計增持57.47億元,但今年接下來的時間市場將面臨較大的減持壓力。有統計顯示,12月5日到12月11日之間有511.7億元的解禁壓力,隨后兩周分別有439.69億元和944.21億元的潛在解禁壓力。

回歸理性 藍籌長期受關愛

從歷史統計來看,險資更愛藍籌,而公募更愛成長。這也集中反應在進入四季度以來的行情走向中,甚至很多大盤藍籌股出現單日漲停。但隨著對險資監管的趨嚴,本周一保險舉牌概念股應聲而落,不少甚至跌停。未來險資舉牌趨於理性后,市場風格是否會有所改變?

海通証券分析師荀玉根認為,保險資金投資分布中,銀行存款佔18%、債券佔34%、股票和基金佔14%、其他佔34%。可見股票佔比並不高,遠低於保監會要求的30%的權益投資比例上限(藍籌股投資比例上限可進一步提高至40%)。

機構普遍認為,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險資舉牌仍然動力十足,因為長期來看,在低息環境下險資舉牌上市公司,享受高分紅和穩健的股票回報符合保險資金長期性的特征。

理性的保險公司舉牌對象的選擇大體上還是遵循了穩健、風險與久期匹配的原則。統計來看,被舉牌公司行業多處於銀行、地產產業鏈、醫藥、非銀、商貿、白酒等,基本均為高ROE、行業龍頭、具有優質現金流、優質資產和穩定行業盈利屬性。上市公司三季報數據顯示,其重倉股持有市值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為銀行、房地產、非銀金融,佔比分別為52.8%、12.5%、6.9%。

“短期內險資的舉牌動作還會集中在以上行業,依據ROE>10%、PE<30、大股東持股比例<30%、市值>100億元、實際控制人為國資委或者無等標准來進行篩選。”有分析認為。

顯然,短期險資依然是決定市場走向的資金。王勝認為,前期險資集中加倉強周期,實際上是對常規結構配置的一種偏離,后續險資配置結構“回歸正常”,將驅動熱點向金融、地產和消費輪動。

(責編:張文婷、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