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銀行又現“攬儲”現象 理財產品收益率超5%者不罕見

林曉麗

2017年06月07日08:02  來源:廣州日報
 

近幾個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上升。特別是進入6月后,理財產品收益率破5%已經不罕見。與去年同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處於4%以下甚至低至3.5%。理財分析師指出,近期理財產品收益率攀升,主要是受金融去杠杆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年中考核兩方面因素影響。而在房子限購、股市不給力的背景下,近日收益走高的銀行理財產品又熱賣起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曉麗

記者昨日調查多家銀行,發現不管是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農商行中小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走高,此前難覓的預期收益率超過5%的產品,如今已不罕見。如某城商行一款一年期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5.2%﹔另一家城商行一款180天的夜市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達到了5.1%。而有股份制銀行在6月1日新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已達6.05%。

銀行理財產品又受到青睞

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上周(5月27日~6月2日)188家銀行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43%,較上期上升0.01個百分點。這已經是銀行理財產品連續9個月保持平穩上漲態勢。

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近日,隨著收益走高,銀行理財產品又受到青睞,部分網點還出現排隊購買現象。不少理財產品不到募集期結束就賣完了,一些高收益理財產品和專屬理財產品甚至頻現“秒殺”。

另一家銀行的理財經理則告訴記者,如今房子限購了,股市不敢碰,很多人把目光又重新投回銀行理財產品。

攬存是為了應對流動性

此前兩年收益率一路走低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近期又出現反轉呢?挖財研究員王藝紅稱,近期銀行理財收益率上漲主要受兩方面影響。

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同業融資受限,整個市場流動性趨緊,銀行理財的收益率自然會有所上漲。另一方面,恰逢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年中考核,各銀行隻有犧牲利潤來爭搶資金,以保証流動性不出問題。

有銀行資深人士告訴記者,與以往年中拉存款沖時點不同,近期銀行紛紛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以及提高存款利率等方式攬存,是為了應對流動性偏緊。近期資金面偏緊,而銀行間同業資金成本持續上漲,同業存單價格即便提了也很難找到買方。於是不少銀行將重點放在了零售理財產品中。

王藝紅判斷,在央行政策保持中性偏緊的情況下,6月難免面臨節點性緊張,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短期內會處於小幅上行區間,走勢不會出現大幅調整。

融360分析師劉銀平認為,嚴格的監管政策之下,銀行的高風險、高收益投資行為將受到限制。長期來看,更多的理財資金將流向低收益、低風險領域,這將會導致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收益率出現下降。

風險提示:不要被高收益蒙蔽了雙眼

風險提示:盡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節節高升,但是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時還是要多留一些心眼,提防一些風險。

王藝紅說,銀行理財產品如果簡單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保本類和非保本類。保本類理財產品虧損本金的風險是由銀行承擔,非保本類理財產品的風險則是由客戶承擔。有些理財產品雖然看上去收益高,但是並不保本。投資者在購買高收益理財產品時,要尤其注意這點,不要一看到高收益就被蒙蔽了雙眼,銀行中大多數理財產品幾乎都承諾的是預期收益,最終的收益卻不得而知。

不過,近期多數短期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都是銀行同業存款,實現預期收益率的概率比較大。確認保本類理財又一個要點就是產品說明書上明確注明“保本”二字。

另外,投資者還需提防銀行的“假理財”。銀行在售理財產品通常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銀行自行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於銀行具備更高的風險防控能力,投資方向多為銀行間拆借、票據業務等,相對而言更具有保障性,此類產品的風險較小﹔第二種是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這類產品收益波動較大,尤其是在如今股市起伏較大的情況下,風險較高。第三種就是代理產品了。這也是投資人最應該注意和提防的。

“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可不都是銀行自己發行的,銀行也會幫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等賣產品。所以,有些銀行員工會鋌而走險,私自與第三方理財公司達成協議,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私自銷售非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非銀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議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這在業內稱為飛單。”王藝紅說,與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相比,“飛單”產品最大的特點是,承諾收益率基本上是銀行正規發行、代銷理財產品收益的2~3倍。但是,由於出售“飛單”產品是理財經理個人行為,銀行一般不承擔相關責任,一旦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投資者維權可謂難上加難。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