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監管下 P2P轉讓接盤者難覓

姜樊

2017年04月17日07:59  來源:北京晨報
 

 

  午后的咖啡館裡,在P2P行業中游走多年的小陳從一個微信群中獲得了令人惋惜的消息。“這已經是我今天看到的第三個貼出轉讓告示的P2P平台了,現在北京的整改細則出來了,要轉讓的平台越來越多。我們樓下一家P2P平台據說轉讓了很長時間都沒人接盤。”

  “接盤?現在監管這麼嚴格,P2P就是個大炸彈。”對互聯網金融行業而言,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沒了跑路,但轉型與剝離、虧損與轉讓、求索未來發展的方向,這個行業正在苦等撥雲見日之時。

  要接手 P2P平台的買家很少

  今年年初,北京市金融局就陸續給北京各家P2P平台下發《整改意見說明書》,共148條整改意見,其中規定,P2P平台在經營范圍內要寫明“借貸信息中介”,且不得設立風險備付金等提供擔保、不得與金交所等機構合作、且必須銀行存管。該文件被業界看作是當下最嚴的地方監管。

  “監管細則出來了,很多平台由於不能合規想轉讓,但很難找到接盤者。”

  與“做不下去”的小平台轉讓不同的是,也有動輒過億的轉讓正在進行:3月底,中國信貸發布公告顯示,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永階控股向Decade Elite Global Limited出售P2P平台金融工場100%股權,作價5.8億港元(約合5.14億元人民幣)﹔上周,業界傳出上海老牌網貸平台諾諾鎊客將被知名央企以30億元收購,但此消息未得到最終証實。

  網貸老兵老郭告訴北京晨報記者,現在買家和賣家對於平台的估值存在很大差異,買家往往按照淨利潤的5倍估算,實際上很多P2P都沒有辦法盈利。事實上,買家很少。現在接盤的一般都是基於產業鏈上的企業或者有金融布局的上市企業。資本對於互聯網金融的布局已經完成。“對於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而言,要麼提升盈利能力,要麼專注資產端,要麼就隻能關門了。”

  上市公司快速剝離P2P業務

  多倫股份在改名“匹凸匹”的時候,一定想不到,僅僅一年多后,其標榜要業界第一的P2P業務還一點沒做出來就被剝離了,股價也隨之縮水近七成,戴帽戴星后改名“*ST匹凸”。

  2015年,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之時,無數資本涌入。數不清有多少上市公司宣布構建互聯網金融板塊,股價也隨著當年的快牛扶搖直上。然而隨著監管細則逐步落地,上市系互金平台如今又怎樣?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自2016年8月發布《辦法》以來,9個月時間裡上市公司P2P平台僅增加3家。而涉足P2P業務的上市公司有些則正在快速剝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剝離P2P業務,剝離原因多為監管趨嚴下行業收益率大幅下降。紅星美凱龍、盛達礦業、高鴻股份、天源迪科、奧拓電子、華鵬飛、佳士科技、新綸科技、東方金鈺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退出或者減少在P2P領域的投資。其中,紅星美凱龍的家金所在去年10月底關閉,而東方金鈺網貸平台則於今年3月1日起停發所有標的。

  沒有剝離互金的平台也沒好到哪兒去。中國金控港股股價在4月11日出現斷崖式下跌,日跌幅達到80%。

  而由水泥廠轉型做類金融的上市公司新力金融,則在今年3月份被証監會立案調查。原因是其旗下子公司安徽德潤融資租賃未對一筆預期做計提政策計提壞賬准備,導致2016年半年報出現錯誤。

  攪局者變為傳統金融的合作者

  在“下半場”,互聯網金融已經從2013年的“攪局者”,變為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者。而他們之中的巨頭均已開始布局開放式平台,引入傳統金融。

  最近,京東金融宣布“京東行家”上線,首期有9家公募基金公司入駐,包括天弘基金,以及公募“老十家”中的南方基金、鵬華基金、廣發基金、國泰基金,以及收益行業靠前的興全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建信基金、民生加銀基金等公司。

  此前,螞蟻金服也宣布將在今年6月份推出全新的自運營平台“財富號”,首批仍然引入基金業。不僅如此,螞蟻金服還在此前與中國建設銀行簽訂戰略合作,並達成二維碼互認的合作,但其未來合作的空間恐怕不僅在於二維碼方面。

  無論是京東行家還是財富號,都表示未來還可能引入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業態。螞蟻金服表示,互聯網平台將提供“tech”支持,而傳統金融則提供“fin”(金融)部分。京東金融財富管理部負責人周宇航則這樣比喻兩者的關系,平台相當於房地產商以及物業公司,傳統金融則是入駐的商鋪。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系的樂信集團也在3月末宣布,向4.35億信用卡白領持卡人群全面開放,已經支持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信用卡分期購物。

  盈燦咨詢行業研究員張葉霞表示,互聯網金融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包括P2P等業態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平台與傳統金融深度合作將成為趨勢。除了大型互聯網金融平台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支持以外,諸如網絡小貸的資金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包分級的資產端等,都有可能成為未來新舊金融合作的新方向。

  北京晨報記者 姜樊

(責編:李棟、李海霞)

相關專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