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陶瓷收藏秘密都在這裡

2017年04月01日09:53  來源:環球網
 

1.jpg

  

  胡平,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人文智慧課堂特聘教授、敦本博物館館長、《中國民間文物檔案》叢書編輯委員、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宋元陶瓷專業委員會瓷器鑒定專家、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鑒定特聘專家,聯合國文化總署中國上海陶藝委員會古陶瓷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陶瓷的收藏地位在藝術品市場中一直居高不下,胡平教授在長達三十余年收藏生涯中,總共收藏了一萬余件自先秦至民國所生產的各類陶瓷精品,由此,胡教授將多年來的古陶瓷收藏心得與大家分享。

2.jpg

  胡平教授任館長所在博物館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發展史上,我們的先人曾經創造出許多足以成為后世典范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其中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以四大發明而享譽世界,而陶瓷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歷來為國際科技和文化史家所稱頌,從對於世界文明的影響來說,我們可以自豪地認為:中國古代的陶瓷藝術品堪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國人民對於世界文明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對於古陶瓷收藏家來說,如果僅僅停留於一般的收藏和研究階段,那麼不可能真正體會到古陶瓷的豐富內涵和文化意義,珍貴的中國古陶瓷是中國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物質與文化相結合的藝術結晶,它的胎、釉、型、紋飾與工藝無不打上中國文化的烙印。所以要真正了解和研究中國古陶瓷,必須把古陶瓷研究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結合起來,離開了中國固有的獨具風華的傳統文化,那麼我們對古陶瓷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進行下去。

  以下就傳統文化與古陶瓷收藏談談我的的看法。

  古陶瓷收藏和研究必須以國學為基礎

  一般來說,傳統文化和國學是不可分割的,有時傳統文化就是指國學,是國學的同義語。但嚴格地分析,傳統文化的外延要遠大於國學,而國學則是傳統文化的精粹,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從古陶瓷收藏和研究來看,因為古陶瓷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反映了某一時期的人文和科技狀況,所以必須要以國學為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更有深度地了解古陶瓷,從而提升古陶瓷收藏和研究水平。

  談到國學,我們就要想到以孔子作為創始人的儒家學說,因為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文明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學的印記。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也非常廣泛,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大多與佛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從總體上來歸結,國學就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學術體系,其中哲學、史學和文學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紋飾

  我在古陶瓷收藏過程中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專門研究各種紋飾,發現盡管紋飾繁簡不一,類型不同,但其反映的理念都與儒佛道有關。比如龍的畫面,根據爪的區別,有三爪、四爪和五爪三種類型,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原來明清時期,隨著皇權的鞏固和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加強,作為帝王化身的龍自然要受到特別的待遇,但龍又是一種與自然界的風雲雷電相關的傳說中的神獸,在民間繪畫中經常會描繪有龍的場景,一概禁止當然不妥,所以就必須對其從形象上予以限制。於是由官方作出規定:凡是民間畫龍隻能畫成三爪,親王等使用的瓷器可以畫四爪,而隻有皇帝的御用品才可以畫五爪龍。這樣的龍紋表明了皇權的獨尊地位,是儒家學說的反映。

  又如在明代嘉靖年間的瓷器上,有不少畫的是仙鶴祥雲和八卦。經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了解到嘉靖皇帝崇奉道教的史實,為了過所謂清虛玄寂的生活,他數十年不上朝與群臣見面,而把執政的權柄交在一代奸臣嚴嵩手上,明王朝由此進入了衰落的階段。因為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所以這一時期反映道教理念的仙鶴八卦圖在瓷器上也比前朝大量增多。

  再如清代順治年間瓷器出現的降龍羅漢圖,描繪了羅漢降伏飛龍的畫面,宣傳了佛法的廣大和願力。一些反映民俗民風的畫面隱現出儒佛道的身影,如明代后期瓷器上較多出現的四書五經圖,其中就有魁星的形象,民間有魁星點狀元的傳說,隻要魁星手中的筆點到誰的名字,誰就會名列三甲踏上仕途。這是儒道結合的理念。

  明清瓷器上還常有“狀元及第”、“高官厚祿”等畫面,這體現了當時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從儒家學說來詮釋,是一種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心態,也是文人學子應該齊家平天下的正道。另外有一些瓷畫雖然同樣反映了儒家思想,但顯示了儒學中對待人生消極的一面,如周敦頤愛蓮圖,畫了一個隱士模樣的文人欣賞蓮花的情景,這是用畫筆來詮釋宋代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周敦頤既是文學家,又是理學家,他用蓮花的潔白來比喻自己情操的高尚,表示不願與污濁勢力同流合污的決心。所以我認為,無論古陶瓷的紋飾上有什麼異同,但總的來說都是反映儒釋道的學說和理念,真正游離於國學核心的只是極少數。

  器型

  古陶瓷器型也與國學息息相關,試舉幾個例子予以說明。一是清代出現的一種一統瓶,其形制是上下粗細一致,寓意是天下一統,顯然此瓶的形制反映的是儒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統思想;此外中國瓷器中典型品種之一的梅瓶,自宋代創燒以來一直盛行於后世,其蘊含的意象應該是國學中表示人生高尚境界的歲寒三友鬆竹梅之一,所以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反映佛教題材的瓷器有觀音尊,這種侈口豐肩的器形因為與觀音菩薩手中所持瓶式相似而得名,清代對佛教極為崇奉,並以之為國教,所以這種瓶創始於清代康熙年間並盛行不衰,人們甚至把它作為觀音的化身予以供奉。

  還有一種由南宋時期龍泉窯創制的葫蘆瓶,總的型制就是模仿葫蘆的形像,有的還大書“大吉”二字底款,這種瓶應該是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或是直接為道教人士燒制。其實早在西漢時就有一種名為“博山爐”的陶上釉器型,據考証,這種爐仿制於青銅制成的熏爐,爐蓋高聳,象征海上蓬萊三山。漢代雖然自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但實際上道家的影響遍及天下,道家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的理念深深影響了漢代的皇族官僚及臣民。此爐一般都出土於皇室及貴族墓中,也印証了歷史文獻中對於漢代廣泛崇奉道教的記載。

3.jpg

4.jpg

  辨別瓷器真偽和年代

  毫無疑義,古陶瓷收藏需要國學作為根基,缺乏國學的基本知識,那麼所謂的古陶瓷收藏只是玩物而已,並不能真正了解古陶瓷中反映出來的大量文史信息,也就失去了收藏古陶瓷的意義和價值。但對於國學的學習來說也需要採取漸進的方式。因為國學包含的內容極為宏博精深,所以一般來說作為收藏家隻能學習其中的某一部分,我認為主要是學習儒家的重要典籍,如科舉時代文士必讀的四書五經等,雖然不一定學得很深很精,但必須要真正掌握基本的知識。

  其他如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也要選擇性學習一部分,特別是對於佛教和道教的歷史要重點學習,這樣在研究古陶瓷的紋飾和器型時就可以了然於心。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國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史學,史學包羅的內容非常繁多,我們既然要收藏古陶瓷並加以研究,那麼至少應該比較多地了解中國古代史。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可以選擇通史類著作,如《史記》和《資治通鑒》等,也可以學習宋元明清的斷代史,因為中國的陶瓷在這幾個朝代中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

  最后,我還認為要重視民俗史的學習,因為中國的民俗民風反映在古陶瓷紋飾上的內容最為豐富,一些古陶瓷雖然已經損壞,但其中的畫面可能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的風情、時尚和理念,所以盡管它已經殘缺,更多的甚至隻剩下殘片,但因為具有史料佐証價值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重視。

  胡平教授藏品:

5.jpg

  ▲經權威專家多方鑒定此釉裡紅龍紋大罐系明代洪武年間制,中國大陸目前所見孤品,為明代宮廷御用之物,是屬於國寶級明代早期極罕見的珍貴瓷器。

6.jpg

  胡平教授所藏大量古陶瓷不但器形完整釉色明麗,而且具有獨特的裝飾紋樣,諸多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

7.jpg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