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層制初現端倪 消費行業利潤令人驚喜

張健

2016年06月24日07:55  來源:經濟參考報
 

  重組難必須重組包袱重甩掉包袱

  近一年的重組接近尾聲,虧損多年的全資子公司中散集團終於從中國遠洋剝離出去,但中國遠洋仍需支付近18億元的過渡期虧損,這佔該標的出售價格的26.54%。中國遠洋自2015年8月8日開始籌劃重組至今已經9個月有余,由於調整幅度較大,人員牽涉眾多,因此被稱作“年度央企整合大戲”,中散集團的剝離意味著中國遠洋已放棄干散貨航運市場,將主攻集裝箱業務。據悉,總轉讓價格為67.68億元,中國遠洋6月18日公告稱,公司將承擔中散集團自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重組過渡期間的17.96億元虧損。上述舉動符合中國遠洋與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遠集團)於2015年12月簽署的協議,即過渡期內,中散集團的損益均由中國遠洋承擔。此前,中散集團100%的股權以67.68億元估值被中國遠洋轉讓給中遠集團。

  在所有央企的改制和重組活動中,中國遠洋的動作是比較大的。由於整個行業的不景氣,現在還很難對重組效果進行預測和評估。這樣大規模的重組,顯然是市場逼出來的,可以設想,如果世界航運業蒸蒸日上,如果中國遠洋業績突出,斷不會有這樣的重組行為,也沒有必要進行這類勞心費神的活動。不必吃驚:本來,改革、改制和重組往往就是逼出來的,沒有外在的壓力,就難有內在的動力。日子過得平平安安,極少有人肯自找苦吃。現在,傳統產業多數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境,去產能過程不單單是停產、減產或限產那麼簡單,肯定會伴隨著改制與重組的同步進行。許多人常常抱怨國企改革步伐慢、力度小,其實是未到時候。經濟困難出現的時候,才是改制與重組加快步伐的時機。

  新三板分層現端倪標准還需更為清晰

  6月18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了《關於發布創新層挂牌公司初步篩選名單的公告》。據了解,此次共有920家挂牌企業入圍。值得一提的是,A股上市公司可謂是此次新三板分層的受益者。據統計,目前有102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創新層公司股份,持股市值超百億元。在布局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券商可謂是最大的受益者。另外,從持有新三板創新層公司的市值來看,有49家A股公司持有新三板創新層公司的市值超億元。另外,有21家公司持有新三板創新層公司股份的比例超30%。中國寶安持有兩家新三板創新層公司超50%的股份。這兩家公司分別是貝特瑞和大地和,而這一成績也讓中國寶安成為控股新三板創新層企業最多的A股公司。

  新三板向何處去,這是個問題。未來是成為主板的過渡板,還是自成體系,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新三板挂牌企業數量增長之快,足以讓主板望塵莫及,但是其交易量,又著實是個小弟弟,和主板每天成千上萬億的成交量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現在,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解決,新三板要有所作為,但是龐大的挂牌數量,並不能解決交易量的低下﹔流動性不足讓“挂牌”成為雞肋。當下,分層制的漸漸浮出水面,或許能讓投資者增加對市場的信心,讓機構更方便准確地選擇資產。當然,分層的標准還應更清晰。

  殼炒作遭遇釜底抽薪防止政策之后有對策

  証監會日前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以下簡稱《重組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完善了交易規模的判斷指標,細化了控制權變更的認定標准,同時取消了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被業內看作“史上最嚴借殼標准”。機構人士指出,新規將直接帶來殼炒作的降溫,進而對扶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市場估值體系理性修復和市場健康運行起到積極作用。投行人士表示,新規對重組市場的規范效應有望迅速發揮作用,但不排除市場出現新“玩法”的可能,因此,針對老股轉讓、代持監管等問題,仍然有待相關監管規則進行規范。

  中國資本市場“殼”資源的炒作,是最令人們詬病的痼疾之一。在海外中概股紛紛表達回歸意願之時,殼資源的“升值”和炒作,更達到令人瞠目的程度。這次監管層通過完善交易規模的判斷指標、細化控制權變更認定標准和取消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被業內看作“史上最嚴借殼標准”。對於最嚴借殼標准的出台,我們樂觀其成,但也要預防新招數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屢見不鮮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什麼“聰明智慧”不能釋放出來?另一方面,殼資源的稀缺,也反映了市場的需求,看來新三板並沒有起到緩解的作用,還需要更有效的辦法。

  近七百家企業中期預喜大消費行業表現最搶眼

  數據顯示,截至6月19日,兩市已有103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中期業績預告,其中除64家公司不確定外,預喜公司(包括續盈)達到678家,佔比達65.8%。數據顯示,678家業績預喜公司中,預增216家、略增241家、扭虧73家和續盈148家。以淨利增長率下限和業績預告計,有513家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從行業來看,預喜公司數佔比居前的行業主要有畜牧業(90.9%)、食品制造業(86.7%)、文化傳媒(80%)、農副食品加工(80%)、儀器儀表制造(80%)、醫藥制造(79.6%)等。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大消費類行業上市公司業績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

  想象往往與現實不一致。在資本市場,近年來的熱點在高科技、動漫、手游之類,似乎效益並不理想。企業業績很現實,它是需要數字說話的。畜牧業高居業績排行榜首,淨利潤增長達90.9%,其次為食品制造業,增長率達86.7%。有一句話叫“大熱倒灶”,意思是有些領域寄予過大希望,效果適得其反。炒作過分的行業,往往也是熱一陣,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經不起市場的考驗。畜牧業和食品業,是傳統的再不能傳統了,但是,解決人類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行,卻是市場永恆的主題,隻要做好,不愁沒有市場﹔隻要堅持,不愁沒有好效益。前些年被當作反面教材的“北大賣豬郎”,如今成為市場的寵兒,倒是值得深思。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