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成功”案例越來越多 專家稱有人刻意“指鹿為馬”

2016年01月11日08:09  來源:証券日報
 
原標題:IP“成功”案例越來越多 專家稱有人刻意“指鹿為馬”

  “現在有所謂的IP熱,我認為這是投資過熱的一個產業”。1月8日下午,在凱盛峰會“娛樂中國”分會場上,針對2015年文化娛樂產業最熱的IP 投資話題,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知名編劇汪海林一如既往的給予炮轟。

  IP“成功”是虛假的輿論營造

  汪海林在發言時指出,2015年前10名票房的電影,隻有兩部是外國片,一個是《速度與激情》,一個是《復仇者聯盟》,其它都是國產片,國產片裡面第一部是《捉妖記》,第二是《港囧》,第三是大IP——《尋龍訣》。但是這后面,包括像《夏洛特煩惱》也不符合IP,不來自於互聯網。這些以小搏大的電影,像《戰狼》這些戲,都是原創為主,而《老炮兒》也是原創,所以在他看來,實際上在電影市場已經非常明顯:原創徹底打敗了所謂的IP.

  但是,為什麼電視劇IP“成功”的那麼多?汪海林認為,這是一個偽造的情況。電影是B2C,主要靠口碑,而電視劇的情況更像B2B,機構賣給機構,播出平台跟BAT可以勾結在一起,這裡面有很多不可言說的內容,“有人要的是一個封閉的虛假的指鹿為馬的市場”。

  數據“造假”需要監管到位

  “有一個數據我一看就笑了,不知道點擊率怎麼算的。”在發言中,汪海林說有電視劇第一天上線就宣稱全國4億人點擊,而實際上,電視劇是晚上8點播,在互聯網上線是夜裡12點。“全國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從黑龍江到海南,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夜裡12點在看《羋月傳》?這數據怎麼來的?”很顯然,“這些數據——幾十億點擊量的電視劇我覺得開始吹牛。互聯網后台的數據在他們自己的手裡,跟電視台的收視數據還不一樣,都不用花錢,想刷多少刷多少”

  汪海林認為,如果市場上出現這種風氣,你刷10億,我就敢刷20億,那監管一旦出來,會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汪海林還指出,IP投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互相抄襲,存在版權的問題。現在所謂幾個最好的,比如《鬼吹燈》出來以后不斷被抄,甚至一些IP的原作者也是抄襲別人的。所以,“IP后面的問題,大家要注意到版權風險,總局也好,執法部門也好,遲早要關注到這個問題。”

  好作品需要時間沉澱

  汪海林說,大量資本進入到影視投資這個領域之后,大家才發現演員不缺,導演也不缺,最缺的是創意,而創意需要時間。所謂的大IP,即有價值的大IP,一般需要七八年以上的時間沉澱。如《鬼吹燈》這個系列從2005年開始寫,現在十多年過去,這樣一個作品很不容易。“如果一個公司說我囤積了很多IP,那一定是扯淡。”

  “一個公司擁有1000個IP跟另外一個公司隻擁有一個劇本是一樣的。”在汪海林看來,作為影視公司,影視公司就是項目研發公司,因為1000個IP一年以后可能一個都沒研發出來,隻有一個劇本的公司可能就研發出來了。

  講到IP和創作人的關系,汪海林指出,大家知道《港囧》和《泰囧》,但最早的IP擁有者是誰呢,“我認識那個老板是武漢的老板,是《人在囧途》的投資人”,后來徐崢拍了《泰囧》成功了,這個老板就告他,當時徐崢是輸了。是不是有IP就能成功?這個IP是武漢的這個老板的,沒有用,核心價值在徐崢和蘇煥手上。

  汪海林給出最后的結論是,“IP不重要,重要的是創造IP價值的人。”

(責編:呂騫、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