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 是大勢所趨

2016年01月06日08:24  來源:証券日報
 
原標題: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 是大勢所趨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中指出,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從各個省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看,大部分省份出現了負增長。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基本養老金的缺口問題成為社會各界人士密切關注的一項重大議題,它直接威脅到了社會的穩定以及老年人養老水平。因此,基本養老金改革也就應運而生,如何增加養老金的收入,減少養老金的支出,進而減少收支缺口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有消息稱,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為什麼要延長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呢?有關專家也給出了這樣的理由:目前,最低繳費年限是15年,從社會保險可持續來看,這是非常不利的,這個問題在業內已經得到共識。這個說法聽上去也有道理。最低繳費年限延長了,收取的資金就多了。

但筆者認為,養老金多了就可以保障老有所養嗎?也不盡然,目前基本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渠道狹窄也注定了養老金處於縮水狀態。按現行政策規定,目前我國養老基金結余除預留2個月的支付費用外,隻能用於購買國家債券和存入銀行。由於投資渠道的局限性,過去10年,平均投資收益率僅為2%左右,低於同期年均通貨膨脹率,基金資產實際處於不斷縮水狀態,據一些專家測算,損失約為6000億元。

如果不盡早推出基本養老金的市場化投資運營,那麼隨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規模的增加,損失還會越來越大。殊不知,基金貶值也會造成基金損失,同樣會影響基金安全,也會威脅到人們的養老。

國務院2014年8月23日出台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正是借鑒了全國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有益經驗,在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上,作出了一系列制度規范。總之,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是大勢所趨,隻有養老金穩健、積極地走向資本市場,才能增加養老金的“收入”。在此基礎上,加上養老金的其他改革,才能保証實現投保人的老有所養。

(責編:田原、呂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