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保监会连续发布监管政策,既公开了受到监管的保险公司,又强调了险资把控投资风险的必要性,行业整顿行至中盘。以万能险为主要产品的险企正面临产品转型大趋势,而小型险企受到冲击最为明显。负债端,万能险吸金效应将走向何方;资产端,万能险账户投资将何去何从,成为险企资产负债匹配课题中引人瞩目的角度。
业内人士认为,在万能险整顿的过程中,主打此类产品的中小型险企毫无疑问将面临转型压力,以万能险账户为投资A股主要“粮仓”的小盘险资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账户的大变局。
万能险“年关”来临
2016年末,保险业万能险整治成为新热点。保监会直接点名并采取监管措施,更使投资者开始关注万能险及其在2017年对市场的影响。2016年12月28日,保监会表示,已对万能险业务整改不到位的华夏人寿、东吴人寿采取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3个月内禁止申报产品的监管措施,将对包括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东吴人寿等在内的9家已报送万能险整改报告的公司,派驻检查组进行现场核查。而此前,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保监会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保险业务。
12月28日,保监会对《关于建立监管公开质询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所建立的监管公开质询制度中,业务经营类方面包括保险产品设计、业务模式、销售理赔行为等有关问题,资金运用类方面则包括保险资金举牌、收购、境外投资,以及与关联方之间开展的保险资金运用等有关问题。
12月30日,保监会向各人身保险公司发布通知,将建立人身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分级分类监管制度。2017年1月1日以后开业的人身保险公司自开业之日起一年内应开展普通型人身保险业务,开业满一年后根据公司经营管理能力逐步开展其他类型的保险业务。
保监会于2015年2月16日放开万能型人身保险的最低保证利率,将前端产品定价权交还保险公司,后端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由监管部门根据“一篮子资产”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万能险成为部分保险公司的主打产品,更成为个别市场主体快速吸收保费用于资本运作的工具,使得保险保障功能被掩盖。
中债资信保险行业研究员佘勇表示,万能险的主要用途是快速扩大保险投资规模,使投资端具有规模效应扩大盈利使收益最大化。部分保险公司本身掌握着具有较高收益的项目,或者为控股银行、房地产或其他企业,通过承保端的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对于部分希望快速扩大保险规模占据市场份额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好投资收益的保险产品来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更具竞争力的万能险等保险理财产品就成为最佳选择。
而在银保渠道、互联网保险渠道上,更是出现了多种以预期收益率为推广热点的万能险产品,一度引发市场对保险理财的关注和质疑。2016年以来,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保监会密集出台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精算制度、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账户管理、保障水平、结算利率等进行了完善和规范。
而今,万能险正在尝试艰难渡过“年关”。多位券商分析师认为,万能险费率改革在放开定价利率后,市场竞争渐趋激烈。监管层规定保险公司应为万能险设立一个或多个单独账户,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但多家保险公司仍然踩雷,则监管将加大力度。此外,万能险业务未来退保波动性可能加大,也会直接挑战险企业绩目标达成。
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表示,下一步,监管层将继续加强对万能险的监管,一是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二是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研究制定在偿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资本约束,三是降低负债成本,引导保险机构逐步降低最低保证利率。
险资小户“首鼠两端”
在严监管环境下,以万能险为主要销售工具的保险公司在业务调整上正面临“首鼠两端”的局面:一方面,在承保端,需要对万能险产品重新进行期限和收益规划,以适应万能险逐步回归保障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资产端,万能险账户未来如何调整配置,也将对险企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多家险企将理财型保险产品,特别是万能险产品作为发展重点,但在相关监管政策明确后,万能险增速有所放缓。华宝证券分析师李真表示,期限长的万能险产品需要逐年分摊费用,这样时间越久越能够体现保单价值,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得以提升;存续期短的万能险产品则一般是在购买时直接扣除全部费用。分摊费用方式不一样,导致其中难免存在“投机”行为。
缴文超表示,近年来,我国万能险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万能险保费增速为95.2%,截至2016年10月,万能险保费规模超过1万亿,占人身险保费33.5%。但是,一些新保险公司通过大肆售卖中短期的万能险,并进行一系列激进的举牌行为,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保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16年5月起,万能险每月新增保费量明显下滑。
缴文超认为,从期限看,万能险虽然满足保监会5年以上期限要求,但考虑退保因素,则实际存续期较短;从收益情况看,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为4%-6%,但保障性不足。
佘勇认为,未来险企在大量销售万能险产品带来保费收入的同时,需要计提较多准备金,对股东资本消耗大,受到股东资金支持力度大的公司能维持对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保持偿付能力,而资本金无法及时补足的公司,无法继续扩张市场规模,甚至偿付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同时,这类公司为吸引更多资金产品收益率不断升高,其盈利方式是通过投资端的投资收益对承保端的“结算费用+综合成本+渠道费用”进行兑付来实现收益,这就使得投资端进一步承压。
某保险公司战略规划部门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万能险的整改势在必行,2017年“开门红”将能部分体现其效果,特别是以万能险为主的险企将承受明显的业绩压力,如果不能尽快推出新产品,原保费收入一项可能直接出现明显下滑;另外,在万能险退保的压力下,现金流风险也不容忽视。相应地,万能险账户投资风格未来也可能出现变化。
面临A股账户大变局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万能险投资下一步何去何从引人瞩目。实际上,市场上以万能险为主要销售产品的保险公司有很多,万能险账户是险资在A股持仓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阅Wind数据发现,上市公司2016年三季报显示,多家保险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所使用的万能险账户都占其作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账户(“大股东”账户)中的“压倒性”比例。其中,和谐健康险、恒大人寿、华夏保险、君康人寿、前海人寿、信泰人寿、幸福人寿、中融人寿等险企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以万能险账户持有股份的情况尤为明显。
某险企投资经理认为,在万能险整顿过程中,主打此类产品的中小型险企毫无疑问将面临转型压力,负债端的保费收入一旦受到影响,险企可运用资金池也会出现波动,投资思路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投资A股风格的转化可能尤为明显,以万能险账户为投资A股主要“粮仓”的小盘险资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账户的大变局。“虽然目前还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但如果可用资金量被限制,那么风险较高的权益类投资就需要降低比例,资金整体的风险偏好也需要降低。从监管对万能险规范的态度来看,一些中小险企必然要面临这样的过程。”
此前,险资在二级市场举牌的主角几乎均为万能险销售排名靠前企业。华金证券分析师王刚认为,这种做法难以持久,一旦政策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极易出现资产负债难以匹配的状况,造成现金流断裂,并且偿二代新规对资产负债方面的资本计量要求也成为中小险企的悬梁之剑。
缴文超表示,某些险企激进的举牌行为,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杠杆收购颇有相似之处,都是资金成本较高、没有运营经验、只关注短期利益的结果。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做高了企业利润,但增加了企业负债,削减了研发等支出,且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难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甚至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我国实业的发展仍然需要资本的支持,但需要的不是激进的举牌者,而是善意的资金支持方,所以,险企对上市公司进行长期投资、以财务投资为主、少量战略投资以参股为主仍是需要鼓励的。可以从规范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举牌行为,以及保护上市公司稳定经营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相关监管。
通过承保端的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对于部分希望快速扩大保险规模占据市场份额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好投资收益的保险产品来快速扩充保费规模,更具竞争力的万能险等保险理财产品就成为最佳选择。
而在银保渠道、互联网保险渠道上,更是出现了多种以预期收益率为推广热点的万能险产品,一度引发市场对保险理财的关注和质疑。2016年以来,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保监会密集出台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精算制度、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账户管理、保障水平、结算利率等进行了完善和规范。
而今,万能险正在尝试艰难渡过“年关”。多位券商分析师认为,万能险费率改革在放开定价利率后,市场竞争渐趋激烈。监管层规定保险公司应为万能险设立一个或多个单独账户,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但多家保险公司仍然踩雷,则监管将加大力度。此外,万能险业务未来退保波动性可能加大,也会直接挑战险企业绩目标达成。
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表示,下一步,监管层将继续加强对万能险的监管,一是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二是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研究制定在偿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资本约束,三是降低负债成本,引导保险机构逐步降低最低保证利率。
险资小户“首鼠两端”
在严监管环境下,以万能险为主要销售工具的保险公司在业务调整上正面临“首鼠两端”的局面:一方面,在承保端,需要对万能险产品重新进行期限和收益规划,以适应万能险逐步回归保障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资产端,万能险账户未来如何调整配置,也将对险企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多家险企将理财型保险产品,特别是万能险产品作为发展重点,但在相关监管政策明确后,万能险增速有所放缓。华宝证券分析师李真表示,期限长的万能险产品需要逐年分摊费用,这样时间越久越能够体现保单价值,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得以提升;存续期短的万能险产品则一般是在购买时直接扣除全部费用。分摊费用方式不一样,导致其中难免存在“投机”行为。
缴文超表示,近年来,我国万能险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万能险保费增速为95.2%,截至2016年10月,万能险保费规模超过1万亿,占人身险保费33.5%。但是,一些新保险公司通过大肆售卖中短期的万能险,并进行一系列激进的举牌行为,对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保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16年5月起,万能险每月新增保费量明显下滑。
缴文超认为,从期限看,万能险虽然满足保监会5年以上期限要求,但考虑退保因素,则实际存续期较短;从收益情况看,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为4%-6%,但保障性不足。
佘勇认为,未来险企在大量销售万能险产品带来保费收入的同时,需要计提较多准备金,对股东资本消耗大,受到股东资金支持力度大的公司能维持对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保持偿付能力,而资本金无法及时补足的公司,无法继续扩张市场规模,甚至偿付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同时,这类公司为吸引更多资金产品收益率不断升高,其盈利方式是通过投资端的投资收益对承保端的“结算费用+综合成本+渠道费用”进行兑付来实现收益,这就使得投资端进一步承压。
某保险公司战略规划部门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万能险的整改势在必行,2017年“开门红”将能部分体现其效果,特别是以万能险为主的险企将承受明显的业绩压力,如果不能尽快推出新产品,原保费收入一项可能直接出现明显下滑;另外,在万能险退保的压力下,现金流风险也不容忽视。相应地,万能险账户投资风格未来也可能出现变化。
面临A股账户大变局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万能险投资下一步何去何从引人瞩目。实际上,市场上以万能险为主要销售产品的保险公司有很多,万能险账户是险资在A股持仓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阅Wind数据发现,上市公司2016年三季报显示,多家保险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所使用的万能险账户都占其作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账户(“大股东”账户)中的“压倒性”比例。其中,和谐健康险、恒大人寿、华夏保险、君康人寿、前海人寿、信泰人寿、幸福人寿、中融人寿等险企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以万能险账户持有股份的情况尤为明显。
某险企投资经理认为,在万能险整顿过程中,主打此类产品的中小型险企毫无疑问将面临转型压力,负债端的保费收入一旦受到影响,险企可运用资金池也会出现波动,投资思路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投资A股风格的转化可能尤为明显,以万能险账户为投资A股主要“粮仓”的小盘险资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账户的大变局。“虽然目前还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但如果可用资金量被限制,那么风险较高的权益类投资就需要降低比例,资金整体的风险偏好也需要降低。从监管对万能险规范的态度来看,一些中小险企必然要面临这样的过程。”
此前,险资在二级市场举牌的主角几乎均为万能险销售排名靠前企业。华金证券分析师王刚认为,这种做法难以持久,一旦政策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极易出现资产负债难以匹配的状况,造成现金流断裂,并且偿二代新规对资产负债方面的资本计量要求也成为中小险企的悬梁之剑。
缴文超表示,某些险企激进的举牌行为,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杠杆收购颇有相似之处,都是资金成本较高、没有运营经验、只关注短期利益的结果。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做高了企业利润,但增加了企业负债,削减了研发等支出,且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难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甚至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我国实业的发展仍然需要资本的支持,但需要的不是激进的举牌者,而是善意的资金支持方,所以,险企对上市公司进行长期投资、以财务投资为主、少量战略投资以参股为主仍是需要鼓励的。可以从规范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举牌行为,以及保护上市公司稳定经营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相关监管。
保监会:财险公司不得开发带有投机风险等八类产品 人民网北京1月3日电 (张文婷)伴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财险产品的品种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近日,保监会印发了《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财险产品首次细化了开发原则,并提出了禁止…【详细】
2016年新三板共10163家公司 12月成交量近300亿元 人民网北京1月3日电 (朱一梵) Wind咨讯显示,截至到12月30日,新三板共有10163家公司挂牌。12月当月,新三板合计成交约277.93亿元,其中做市转让成交约98.19亿元,协议转让成交约179.74亿元。成交量方面,合计成交约5…【详细】
中国外汇监管并非“惜汇如金” “跟风换汇”还需三思 近日,中国央行发布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针对部分观点将新规视为“变相调低购汇额度”、“限制购汇以保外储”,业内人士指出,新规中的措施是监管机构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后完善监管制度的正常行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