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戀戰“互聯網+保險” 破局需求“痛點”

2016年04月14日08:32  來源:中國証券報
 
原標題:資本戀戰“互聯網+保險” 破局需求“痛點”求解盈利方程式

互聯網保險日益炙手可熱。近兩年,互聯網保險的業績翻倍增長,逐漸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投資“風口”,“成長的煩惱”也伴隨而來。一方面,保費規模、保費增長率、展業機構數量、滲透率都創出新高﹔另一方面,多路資本入場競逐互聯網保險“蛋糕”。數據顯示,2015年各類互聯網保險業務主體融資總額超過70億元。

風險投資機構人士表示,互聯網保險尚在初級階段,不管是渠道還是場景建設均還處於行業教育的過程。從數據來看,目前互聯網保險業務呈現人身險增速較高、財產險業務渠道和業務結構相對單一的現象,互聯網保險公司間的保費收入分化明顯。在繼續維持較高的整體增速預期情況下,業內人士認為,“場景化”將成為解決消費者需求“痛點”的關鍵,大數據技術也將發揮相應的作用,從渠道變革延伸到產品變革,互聯網保險尚在探索盈利模式。未來,“保險場景+行業”的模式值得期待,但以“創新”為名的展業風險也不容忽視。

資本競逐

互聯網保險在經歷2014年的業務擴張后,在2015年繼續取得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15年,互聯網保險整體保費規模達2234億元,同比增長160.1%,開通互聯網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已超過100家。互聯網保險的滲透率在2013年為1.7%,隨后該指標在2014年變為4.2%,又在2015年升至9.2%。而2014年,中國互聯網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858.9億元,同比增長195%。

曲速資本聯合互聯網保險觀察網近日發布的《2016互聯網保險行業研究報告》分析,互聯網保險高速增長主要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理財型保險產品在第三方電商平台等網絡渠道上的銷售熱度繼續,同時,互聯網車險保費收入增速處於一個明顯的上升通道﹔二是由於保險公司對於互聯網渠道重視度大增,加大了拓展力度,尤其是中小保險公司轉戰互聯網,尋求新的市場空間。

從資本關注的角度,互聯網保險在近兩年已成為“風口”。報告統計,從融資情況來看,截至2015年,互聯網保險公司共發生23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超過70億元人民幣。其中,融資額達到百萬級規模的有10起,達到千萬級規模的有8起,達到億級及以上規模的有5起。共有8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獲得第二輪及以上的投資。獲得投資的互聯網保險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具體按地區來看,北京有8家,上海11家,深圳3家,其他地方3家。

公開資料顯示,慧擇網、意時網、眾安保險、大特保、車車車險在2006年至2014年間相繼躋身融資“億元俱樂部”。業內人士分析,2016年互聯網保險市場可能將見証整體融資並購金額超過50億美元的局面,預計將有至少3家公司融資超過1億美元,而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將在201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

實際上,關注互聯網保險“風口”機會的機構不僅限於風投。百度、阿裡巴巴、騰訊、京東、攜程旅行網、去哪兒等互聯網公司,三泰控股、騰邦國際、京天利、焦點科技、高鴻股份、銀之杰等保險業外的上市公司,以及包括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公司的業內機構,均紛紛布局相關業務,無論在業務合作還是投資方面,各類市場主體都展現出熱情。

業績差異

然而,各路資本蜂擁而至,並不代表投資互聯網保險一本萬利。某風險投資機構負責人在接受中國証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互聯網保險尚在初級階段,不管是渠道還是場景建設均還處於行業教育的過程,待發展一定階段成熟之后,才可以考慮跨界和其他很多服務相聯系,進而演化為“生態化”的產品。

該人士表示,風險投資機構作為早期的投資者,本身就是以“高風險、高收益”的思路介入互聯網保險項目,變現的方式比較多樣化,主要還是看投入保險項目的方向和模式。“我們預計互聯網保險項目的投資變現周期一般不會太短,也希望盡可能地降低投資風險。”而互聯網保險入場者的能力和資源參差不齊,也為項目選擇增加了難度。

從數據來看,互聯網人身險和財產險的展業並未出現“齊頭並進”的現象。2013年到2015年,互聯網人身險保費規模從54.46億元增長到1465.60億元,增長近27倍,互聯網人身險佔比由0.05%提升到9.2%,開展互聯網業務的人身險保險公司從44家增至61家。相比之下,2013年到2015年,互聯網財產險保費規模從236.69億元增長到768.36億元,增長225%。

前述研究報告認為,總體而言,互聯網人身險仍處於初級階段,理財型保險佔絕對高比例,這脫離了保險本質。人身險保險公司對互聯網的應用,也僅僅體現在把互聯網當成渠道,在模式創新上仍有待加強。互聯網財產險則存在業務結構單一、渠道結構單一、寡頭效應明顯等問題。

從保監會披露的行業數據來看,已經開業的互聯網保險公司業績已出現明顯分化。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方面,截至2月底,眾安保險為39211.58萬元,泰康在線為171.88萬元,安心財險僅為0.47萬元。而截至2015年底,眾安保險、泰康在線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228304.23萬元、43.57萬元。

東吳証券分析師丁文韜表示,互聯網保險難以切入高價值壽險業務,或面臨發展瓶頸。長期來看,受制於自身特性,互聯網適合銷售中短期理財險、車險、意外險等簡單、高度標准化的保險產品,尚無法銷售高價值的長期壽險。隨著監管加強對中短期理財險的限制,互聯網壽險增長預計將面臨瓶頸,車險互聯網化和基於旅行、在線交易安全等碎片化場景的創新產品將推動互聯網財險保費保持較快發展。此外,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數量將不斷擴容。

需求“痛點”

對於互聯網保險發展中面臨的展業瓶頸和競爭態勢,相關機構已經開始謀劃發揮自身優勢的途徑。“場景化”成為業內普遍認同的展業思路。中國証券報記者從多位從事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人士處了解到,無論是提供保險服務的平台類機構,還是嘗試“觸網”轉型的保險公司,都考慮在“場景化”的基礎上通過更多手段使保險更易於被消費者所接受。

螞蟻金服保險事業部資深總監李冠如表示,中國的保險市場值得用小額、高頻、碎片的保險來進行產品銷售。目前,螞蟻金服考慮在場景保險和平台保險兩方面繼續完善互聯網保險服務,前者將體現在消費者購物、旅游、健康、娛樂等方面,后者則常備一些保險產品。此外,數據精算和技術平台也有待進一步利用。

李冠如認為,對於互聯網保險而言,應當在場景中發現“痛點”,貼近消費者需求,並利用數據優化產品改進相應的承保體驗或進行理賠環節的風險管控,而除了常規的風險定價外,大數據還可以用於發現黑色產業鏈。未來,“保險場景+行業”的模式值得期待,可以體現在電商領域、農村金融保險服務、O2O、旅行等領域。

京東金融保險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基於互聯網的金融行業,用戶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渠道便捷性,而是需要一種在特定場景化的需求滿足。未來,金融平台可以根據自身所積累的優質大數據資源,依靠海量的用戶畫像,來拓展出更多的場景。在互聯網保險推進模式上,可以根據大數據的精准性、動態性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風控體系,結合傳統保險企業優勢的精算資源,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出費率更低,回報更高,能覆蓋全生命周期、更貼合用戶當前需求的保險產品。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互聯網+傳統行業”的核心邏輯是利用互聯網降低傳統行業成本或者提升傳統行業的效率,互聯網保險創業方向也是如此,應以提升保險產業鏈的信息化和效率、改善保險價值鏈裡的某一環節為創業方向。事實上,目前對於互聯網保險主流模式尚無統一的標准和分類。

在商業模式仍在探索的階段,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所面臨的風險也引起多方關注。曲速資本和互聯網保險觀察網發布的報告提出,對於傳統保險公司的互聯網轉型存在不少挑戰,如測算風險缺乏大數據﹔組織結構方面,傳統保險公司結構復雜,決策流程長,效率低,不適應互聯網保險的發展﹔還有部分公司原有線下渠道利益豐厚,轉型動力不強等。而一些互聯網保險產品打著“創新”的名號,卻成為“奇葩險種”,更像是一種噱頭和營銷而非創新。保險公司在創新上應指向真正的保險需求,打造符合客戶需求和用戶場景的實用型保險。

此外,監管層也在密切關注互聯網保險中不規范的現象。中國証券報記者獲悉,近期,保監會有關部門下發《建議關注互聯網公司涉嫌非法經營保險業務存在的風險》的信息,稱微信公眾號“保保集微服務”發布的“夸克駕車風險互助計劃”,涉嫌非法經營保險業務,可能侵害消費者利益,擾亂車險市場經營秩序。保監會有關部門建議,應確立線上線下一致的監管原則,厘清“法”與“非法”的邊界。(記者 李超)

(責編:張文婷、李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