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零門檻  交強險難成“香餑餑”

崔啟斌 許晨輝

2016年03月09日08:00  來源:北京商報
 

  交強險曾經對外資險企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隨著試點放閘引來了牌照爭奪戰。近日,隨著行政審批項目縮減,交強險經營已繞開了監管審批關,意味著外資險企經營交強險已零門檻。那麼,在承保方面全線虧損的交強險,究竟對外資險企還有多大的吸引力?

  零門檻來臨

  作為目前涉及人群最多的強制責任保險——交強險的一舉一動引起億萬車主的關注。正因如此,為了保持市場穩定發展,監管部門長期將外資險企關在了交強險經營的大門之外。

  近日,國務院下發《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刪去《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五條第一款“保險公司經保監會批准,可以從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中的“經保監會批准”。寥寥幾個字的刪除,意味著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有權經營交強險,交強險由曾經的“香餑餑”變為外資險企的家常便飯。

  據了解,曾經中國加入世貿時,保險領域放開成為談判的一大籌碼,逐漸放開成為總的趨勢,而十多年裡交強險遲遲沒有對外資開閘。2012年3月,國務院首次放開交強險的准入門檻,去掉“中資保險公司”字樣,將內容修改為“保險公司經保監會批准,可以從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這在某種程度上默認了中國正式向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市場。

  有了行政法規的調整,部分外資險企紛紛搶灘交強險市場,其中美亞、利寶等成為首批獲得交強險經營資質的外資險企,隨后保監會陸續批准十多家獲得經營許可証。而目前,國務院完全取消交強險的前置審批,將交強險銷售權完全交給了市場主體,“零門檻”時代來臨。

  對此,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認為,放開交強險業務給了保險公司一個寬鬆的經營環境,新公司能夠迅速開展業務。因為交強險屬於強制性保險,在市場上算得上剛性需求,業務長期難以擴張的外資險企寄希望於交強險,更好地與中國一線市場接觸,一方面尋找商機,另一方面來擴大品牌影響力。

  承保虧損持續

  當交強險向外資放行之后,引起了中國公司的高度關注。“交強險是一個特殊的險種,長期處於承保虧損狀況,目前大公司主要通過投資來彌補承保虧損,外資進入是否會有新的招數這是市場關注點之一。”一位車險負責人如是說。

  據了解,交強險作為強制性責任保險,總體上的原則是不盈利、不虧損,而在經營模式上則是實施前端政府定價、后端險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即使險企虧損了也無權調整費率。正是這一模式長期推行,讓交強險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長期以來,交強險處於經營虧損狀態,近幾年由於投資市場好轉,交強險出現借助投資實現盈利的勢頭,但仍難掩承保虧損的尷尬。

  中保協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經營虧損狀況實現扭轉,2013年和2014年盈利分別為2億元、16億元,這其中投資成為頭號功臣。然而,當年承保長期虧損的現狀仍沒有實質性轉變,總體承保虧損47億元,50家險企中承保賠錢的高達九成。

  截至2014年底,保監會批復13家外資財險公司擁有交強險業務資格,包括富邦財險、美亞財險、利寶保險、安聯財險、中航安盟、三星財險、現代財險、國泰財險、中意財險、東京海上控股和日本財產保險等。這些公司也難逃虧損的命運,合計經營虧損超過3億元。

  爭食業務遇尷尬

  據了解,在國際上交強險經營模式包括商業化經營模式、代辦模式和社保模式。人保相關人士指出,行業希望對外資放開之后吸引來較為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經驗,推動完善我國的交強險經營模式。一時間,業界對交強險向外資開放的預期愈加強烈。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短期之內外資對中國車險市場影響較小。盡管交強險經營門檻障礙沒有了,但橫亙在外資險企面前的還有一道看不見的門檻,那就是分支機構審批。以富邦財險為例,在開放交強險之時,富邦財險的服務網點除了總部所在的廈門之外,當時已陸續在福建省的福州、泉州、漳州、平潭以及西南部的重慶成立分支機構,大連分公司也已經籌備完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外資險企,各地分布的網點還是較為有限,這對流動車險出險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需要大量布局查勘人員、聯系救援以及維修網點等。

  “在未開放交強險之前,我們與中資保險公司合作並由其代為出單。”一位外資險企人員透露。“而現在,我們仍然有時因為服務網點開設跟不上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業務。”

  面對交強險承保窘態,與富邦一同進入交強險市場的美亞財險則宣布退出車險業務。2015年,美亞保險對外發布退出車險業務的聲明,稱美亞財險經過謹慎思考和評估,決定調整中國市場業務重心,未來將更專注境外旅游和跨境服務等相關業務的增長,將暫時全面停止車險業務。

  一直以來,業內認為外資進入中國車險市場能夠推動中國商業車險的費率市場化改革和市場格局的變化,但這項政策已實行三年之久,外資險企卻難掩虧損尷尬,甚至宣布退出中國車險市場,並未成為交強險扭轉承保虧損的救世主。

  牌照吸引力下降

  隨著機動輛不斷增長,交強險在經濟補償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各險企的經營模式短期內難以變更,承保扭虧仍然渺茫。

  從“三巨頭”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平洋財險來看,交強險經營明顯出現分化,人保財險2014年經營實現盈利17.88億元,與2013年經營虧損11.7億元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觀。相反,平安財險和太平洋財險卻由盈利轉向不同程度的虧損。

  而對於外資的入局,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郝演蘇對此表示並不樂觀,“市場只是多了十來家經營交強險的主體而已,在交強險經營規則沒有出現調整的環境下,整體市場的運行與所謂的競爭格局依舊難改變”。朱銘來認為,“中國車險市場規模已經形成,且外資險企佔據規模較小,再加上車險利潤薄,外資險企沒有太多競爭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商業車險正在全面推行費率市場化,對於實力雄厚、網點龐大的大中險企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將進一步導致商業車險和交強險市場進一步集中在這些險企手中。“外資險企網點少,在市場化競爭中難有優勢。”一位外資險企負責人如此解釋,盡管交強險完全放開,但吸引力並不大。

  郝演蘇認為,此次放開交強險業務對整個市場影響不大,而影響較大的是那些剛剛加入保險業又想在車險業務方面發力的保險,對於其打開市場局而難度加大。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