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頻現雷區,如何辨別“飛單”“假理財”?

2017年04月24日07:49  來源:南方日報
 

對於不少理財需求日益旺盛的市民而言,他們可能無法想象:在銀行買理財,不僅可能遭遇“飛單”,甚至可能買到“假理財”。近期民生銀行被爆銷售“假理財”,涉案金額達30億元,引起了廣泛關注。究竟銀行理財有哪些產品?如何判斷自己購買的不是“假理財”?對此,記者採訪了多位銀行業內資深人士,講述如何識別真假理財產品的技巧。

市民擔憂理財產品真偽

銀行理財與廣大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相比買房、炒股、買基金,普通市民更傾向於收益穩健、安全性更高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且他們往往也會把銀行當作了購買理財產品的主要渠道。可是近幾年,國內銀行“飛單”、銷售“假理財”事件頻頻發生。

據媒體報道,2016年7月,廣發銀行被爆出“飛單”案件,客戶劉女士在該行北京某支行員工推薦下購買了一款年收益達11%的私募基金產品,一年兌付期到后卻沒收到承諾的本金與利息。此案中,5名客戶共767萬元未兌付。2016年,平安銀行爆出飛單丑聞,銀行員工涉嫌違規推銷私募理財產品,導致逾4000萬元客戶資金難以兌付。

近期民生銀行被爆銷售“假理財”,涉案金額達30億元,更是引起了廣泛關注。

4月18日,媒體爆出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涉嫌偽造理財產品,用虛構的理財產品欺騙客戶。在這場“假理財”騙局中,投資者並非直接購買假理財產品,而是受讓其他投資者原先購買理財產品的受益權,也就是俗稱的購買“二手理財”。

此次事件中,受騙的投資者主要是高淨值私人銀行客戶,雖然具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但由於對於高收益的誘惑及對銀行的信任,許多投資者並沒有對產品真實性存疑,而且不少投資者還多次購買。

一石激起千層浪。民生銀行假理財事件爆發后,這讓廣大市民對所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真假也產生了懷疑。究竟銀行理財有哪些產品,如何辨識自己購買的是不是“假理財”?在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哪些環節需要市民細心留意?

上中國理財網查詢編碼

對於已經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市民而言,最快速地辨別理財產品真偽的辦法,就是登錄權威網站進行查詢。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和銀行代銷產品。按照監管要求,每款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均會在產品說明書正文顯著位置,標注產品登記編碼,每款理財產品對應一個編碼。市民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銀監會承認的專門披露銀行理財信息門戶網站—“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com.cn),輸入產品登記編碼,查詢和驗証產品。

對於代銷產品,則可在銀行系統和官網等官方正式渠道查詢相關信息。所以在購買前建議市民有必要先了解購買的理財產品是銀行自有理財,還有代銷產品,且具體是哪家機構產品。

按照正常流程理性購買

在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不少市民對整個流程並不清楚,這也造成了任由銷售人員“忽悠”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此,銀監會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過程有嚴格的要求。

“購買理財產品時,須完成以下步驟:首先,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含代銷產品)全程必須在監控錄像下進行,錄音錄像資料要求保存至少2年以上。其次,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前,必須先填寫《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調查問卷》,接受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購買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產品。第三,簽署產品合同,並通過銀行櫃台或自助渠道等正規渠道完成購買操作。” 交通銀行廣東分行個人金融業務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

勿輕信保本保息承諾

其中,有哪些細節需要特別引起注意?中信銀行相關人士指出,在眾多紙質材料中,客戶應該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和“風險揭示書”,充分了解理財產品的重要信息,尤其是風險評級、投資標的、收益來源及給付方式和周期、風險提示、有無特別購買費用、定期信息披露等方面。

交通銀行負責人也建議,市民應關注自己的風險測評結果,對於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應拒絕購買。有些銀行是通過系統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等級進行監控的,如果客戶被忽悠,購買高於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系統會自動攔截銷售申請。

對於一些銷售人員所作出的“保本保息”的承諾,業內資深人士則強調,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應以產品說明書上的描述為准,客戶不應輕信銀行銷售人員作出的“保本保息”承諾。為避免被誤導,市民應在簽署產品合同時,必須重點關注兩點:一是產品類型。產品合同中是否注明保本,如合同中無相關條款,客戶經理的承諾就沒有法律效用﹔二是產品風險評級。對於不太熟悉銀行產品的投資者,應選擇購買風險評級較低的產品。

根據資金流向判斷是否被飛單

除了自有產品外,銀行往往還會代銷其他機構的基金、保險等產品。受高額佣金提成的誘惑,部分銀行工作人員會利用客戶的信任銷售一些資質較差公司發行的高風險產品(俗稱“飛單”),導致客戶資金受損。

如何判斷被飛單?中信銀行負責人指出,投資者在購買相關理財產品時,可以關注資金是否匯入銀行賬戶或銀行代銷產品的發行機構賬戶,來鑒別真假理財。

“投資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均須通過櫃台或自助渠道進行認購操作,凡是被要求向個人或第三方公司賬戶轉賬或匯款的,就要提高警惕,並注意查看業務辦理回執中的收款賬戶和自身的賬戶明細。”上述人士指出,“民生銀行的案件中,錢款由受讓人賬戶直接劃到轉讓人賬戶,而不通過銀行賬戶,其實如果投資人有足夠的辨別力,這個當也不會上了。所以,查看資金是否匯入銀行賬戶也給投資者提了個醒”。

萬一最后投資者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又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維權?記者了解到,對理財產品有異議或需要維權,可以到銀行網點對理財業務進行投訴和業務咨詢,也可撥打銀行官方服務熱線、銀監局熱線(廣東銀監局信訪投訴電話:020-83342238)﹔仍解決不了的,可向銀行的上級單位-銀監會(銀監會信訪電話號碼:010-66277510)進行投訴或維權。

■提醒

購買理財產品“四步走”缺一不可

根據銀監會規定,銀行理財產品須在銀行營業廳內指定的理財銷售專區,由具備理財銷售資格的理財銷售人員向客戶進行推薦,並進行同步錄音錄像。按照監管要求,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含代銷產品)全程必須在監控錄像下進行,錄音錄像資料要求保存至少2年以上。

第一步:購買前理財銷售人員應先介紹所銷售的理財產品的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及市場發展情況等,向客戶進行充分、清晰、准確的風險揭示,並保証服務專業性和客戶利益維護,避免作出不當解釋或誤導客戶﹔

第二步:購買前理財銷售人員還應了解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情況、投資期限和流動性要求,根據其評估結果,向客戶推薦相應的產品。提醒客戶閱讀銷售文件,特別是風險揭示書和客戶權益須知﹔

第三步:購買中,銀行櫃面人員確認客戶抄錄了風險確認語句,確認為客戶本人持合法証件辦理,本人親自填寫各項申請書,申請書中的客戶資料填寫完整並簽字確認﹔

第四步:購買后,銷售人員須向客戶告知我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渠道和方式,同時提醒客戶投訴和業務咨詢渠道。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