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家眾籌平台84家倒閉或轉型

2016年03月25日09:17  來源:三湘都市報
 
原標題:280家眾籌平台84家倒閉或轉型

  “近半年來,全國開展眾籌業務的280多家平台之中,有84家已經倒閉或者轉型,去年一年僅有京北眾籌一家股權眾籌平台實現盈利。”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舉行的“無所不包的眾籌”分論壇上,與會嘉賓透露的數據,給火熱的眾籌“潑了一盆冷水”。

  籌錢容易賺錢難

  眾籌在中國風生水起卻難掩艱難處境,下一步眾籌人該怎麼走?博鰲嘉賓就此展開對話。

  眾籌項目跳票、失敗、產品質量缺陷等問題,讓眾籌背負著風險。無論對於平台,還是參與者而言,眾籌有時候成了“眾愁”。2015年,全國眾籌實際籌資額達到114億元,但全行業僅京北眾籌一家實現2萬元的盈利。籌錢容易賺錢難,似乎成了眾籌全行業的痛。

  然而,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來自國內多家眾籌平台的代表對虧損看得較為平淡。京東金融集團副總裁金麟認為,眾籌平台自身的建設發展也需要時間,企業在一定時間內不盈利是正常的。“公司把股權眾籌定性為增長型業務,不奢望它現在就馬上盈利。”

  缺少社群化土壤

  不過,也有人從眾籌的本質提出看法。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証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認為,眾籌的本質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優勢在於支付,而不是眾籌、P2P等“彌補性產品”。“因為它是一個普惠性的金融,眾籌本身也是普惠性的。如果懷著發財夢想做這些事情,很難成功。”吳曉求說。

  “眾籌是基於社區化、社群化的行為,只是在中國缺少較好的土壤。但是隨著中國社會階層和人員結構的變化,願意為‘詩和遠方’去投資的人會越來越多。”在金麟看來,面對眾籌在中國出現的種種挫折,不需要悲觀。

  眾籌網CEO孫宏生也承認其平台至今沒有賺到錢。在他看來,眾籌不應該完全等同於股權投資。作為平台而言,如果以收取佣金為目的,注定要失敗。一個優秀的眾籌平台,應該類似於理財顧問,可以很好地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項目和組合投資方式。■據新華社

(責編:朱一梵、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