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金融創始人兼CEO曾超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作為金融領域深化改革的重點,普惠金融借助互聯網平台不斷創新,業內人士指出,風控是關鍵,大數據並非全然可信。
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互聯網成金融變革路徑
此前,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王岩岫透露,近年來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5年9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6.67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小微企業貸款余額佔企業貸款余額的30.4%,小微企業貸款新增1.39萬億元,增量佔同期企業新增量的30%,本外幣農村(縣級及縣以下)貸款余額21.09萬 億元,同比增長11.4%,農戶貸款余額6.02萬億元,同比增長14.8%。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也曾表示,普惠金融就是要讓邊緣化的、很難達到的受眾得到金融服務,使他們的生活得到改變。普惠金融應該是商業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由於風險和成本會更高,因此需要銀行人從主觀能動性上付出更大努力,要有更大的智慧和解決方案,創新出更多的服務方式、內容、渠道。
互聯網技術變革,給普惠金融創新提供更多可能。互聯網是推廣普惠金融的有效載體,顛覆了傳統金融業的運行方式,BAT等巨頭也紛紛加入互聯網金融陣營,互聯網金融變革時代來臨。
風控是平台發展關鍵 業內分析:做風控不能全靠大數據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魚龍混雜。以P2P網貸為代表,風控體系存漏洞、征信體系不完善,致使大量P2P平台跑路、停業,投資者損失慘重。央行課題組《2015中國網貸運營模式調研報告》曾指出,盡管所有P2P企業都在強調風控,但事實上P2P平台風控一直在紅色警戒線邊緣。
由於缺乏好項目,P2P平台站崗資金越來越多,投資者不得不在不同的平台間跳轉,市場出現“資產配置荒”。“缺乏好項目”直接暴露了P2P平台資產端的風險。目前許多平台在營銷端吸引客戶,在資產端卻缺乏判斷、篩選優質債權的能力,致使“供不應求”。市場上優質資產不夠,平台或會通過虛構項目進行自融來付息,實現資金流通。
對此,AA金融風控總監趙長一認為,互聯網永遠只是一個工具,使優質產品得以更加有效地進入社會終端,真正提供好的預期收益,而不是把所有的成本累積在交易渠道裡。他說:“我們平台不是P2P,我們培育的新的金融模式A2A把中間交易環節的成本反饋給投資者,借助互聯網工具能夠更好地服務普惠金融的需要。”
據AA金融創始人兼CEO曾超介紹,AA金融平台定位是非標債權交易平台,是國內“A2A”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立者。“A”指“ALL”,即投資者既包括“個人(C端)”,也包括“機構(B端)”,“2A”是指借款人外部評級為2A及以上信用評級,特指高信用等級融資主體,目前隻接受交易商協會認定的大公、中誠信、上海新世紀、聯合資信、中債資信、東方金誠共六家評級機構評級結果。
能否保証投資者資金安全,直接關乎互聯網金融平台生死。曾超強調,在中國做風控,一定要了解企業。“就像做投資一樣,一定要和企業的老板面對面談,談24小時,累計加起來不低於24小時,一定要見面,見面了才知道它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才知道這個老板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簡單通過數據。大數據非常有效,但目前大數據不是很真實,第二是還不夠大。”(中新網金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