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企業與做市商 “分手”原因各異

蔣潔瓊

2016年10月24日08:49  來源:中國証券報
 
原標題:挂牌企業與做市商 “分手”原因各異

  今年以來,新三板市場成交低迷,流動性下降。企業的融資需求難以滿足,參與做市轉讓的企業熱情下降。同時,做市商退出的隊伍也在擴大。分析人士表示,挂牌企業和做市商“分手”的原因較多。從做市商角度而,部分公司負面新聞纏身、業績下滑,市場成交低迷等﹔從挂牌企業角度看,做市商服務供給不足,股票交易價格大起大落,不利於企業融資。

  集中火力瞄准優質公司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已有百余家挂牌公司與券商“分手”而退出做市交易。對於做市商而言,部分公司業績下滑,做市市場成交低迷,成本與前景存在較大落差的情況下,選擇集中“火力”瞄准優質做市股票。

  以中搜網絡為例,公司目前仍有聯訊証券等5家做市商。9月29日,國信証券(002736,股吧)宣布退出為中搜網絡提供做市服務,成為7月份以來,繼中信建投、中信証券(600030,股吧)、恆泰証券、東方証券之后,又一家退出為中搜網絡提供做市服務的券商。事實上,中搜網絡存在諸多問題。在分層制度推出之際,公司被相關企業和投資人舉報“販賣關鍵詞”,並涉嫌欺詐銷售等問題,最終無緣創新層。財務數據顯示,公司已連續三年虧損1億元以上。

  業內人士表示,市場行情不好加劇了券商的做市壓力。券商對其做市部門的主要考核標准為利潤,促使做市商對投資收益訴求強烈。由於做市企業的股票不斷下跌,部分做市商收入不斷萎縮,在考核壓力下不得不選擇退出。

  同時,多家做市商將目光瞄准已實施做市交易的優質公司,掀起了一波“后續加入做市”潮。數據顯示,自9月1日以來,新三板共有23家做市商40次“后續加入做市”,涉及29家新三板企業,包括先臨三維、留成網等。

  業內人士介紹,做市商對標的公司的選擇有多方考慮。一方面,部分公司做市時間較長,股東分散度高,做市商的選擇基於較好的流動性和交易量﹔另一方面,多家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實現高增長,平均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率遠高於新三板平均水平,這些做市商充分考慮了標的公司的成長性。

  挂牌企業另謀出路

  目前,做市商盈利模式不夠完善,對此業務的投入也參差不齊。相關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做市商投入不足1億元,甚至有些做市商投入不到300萬元等。

  分析人士表示,做好做市服務要有充足的庫存股,如果僅持有挂牌公司很少股份,很難起到活躍流動性的作用。而新三板市場流動性較好的公司,做市商通常持有較多股份。

  有研究人士表示,東方証券投入16.93億元為98家企業做市,平均每家投入1727.95萬元,相當於98家做市企業平均淨資產的5%﹔平均持股211.98萬股,平均持股比例為2.46%。

  以陸特能源為例,2015年5月,東方証券通過認購定增股份200萬做為庫存股,2015年12月末增持至336.2萬股,半年內增持136.2萬股,持股比例從3.17%增至5.02%。

  不過,對於更多的新三板做市模式企業而言,流動性不足仍是普遍問題。分析人士表示,而流動性不足又導致企業參與做市意願急轉直下。

  在此背景下,部分企業謀劃IPO等出路。以奇維科技為例,公司轉為協議交易方式后,被雷科防務並購,並從新三板市場摘牌。捷昌驅動、華圖教育、米奧會展、指南針等多家公司做市轉協議后,部分公司進入上市輔導程序。

  分析人士表示,引入做市轉讓制度已兩年時間,但做市機構隻有80余家。而新三板逾1600家挂牌企業採取做市交易方式,做市商相對稀缺帶來諸多問題。有做市商人士表示,創新層標准中包括需要6家做市商等要求,部分挂牌企業甚至找關系找做市商幫忙。

(責編:呂騫、李海霞)

相關專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