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产业园遍地开花  "引凤筑巢"不能只靠拿钱给地

2016年07月05日11:22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综合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 (记者李彤)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设立,已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能够解决哪些区域发展问题,需要怎样的基础设施保障,如何明确市场定位、避免一窝蜂现象,发展过程中又面临哪些现实问题,成为当下业界关注的话题。

由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5》显示,有20余个地方政府已推出或筹备推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较快的城市,也包括一些具备一定IT技术和金融基础的杭州、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此外,还有一些城市也对互联网金融园区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正在着手规划筹建。

“有些城市缺乏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盲目追求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市场定位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出现供求错位、园区遇冷的现象,没能引来‘金凤凰’,更多还是自说自话。”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互联网金融园区建设大致分两个阶段。一是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园区建设或筹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铺开,但尚未形成入住潮;二是2014年下半年至今,园区建设逐渐成型并发酵,浪潮席卷二三线城市。

“园区建设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产业规模效应的形成,增强企业间交流构成生态圈,通过行业自律起到第三方监管难以发挥的效果。”他介绍,目前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大致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混合三种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带有较强政府战略导向和计划扶持特性,多是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规划,例如石景山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自下而上模式以产业集聚为特性,由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蓬勃发展相互合作,例如杭州互联网产业园区中阿里巴巴发挥了引领性效果;混合型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通过政企合作、政产学研资合作打造平台,例如上海互联网金融产业园。

但在互联网金融园区建设遍地开花的背后,也蕴藏着风险与隐患。《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2015》报告指出,定位不明确、传统办园思路、公众认识不足等问题,困扰园区发展。

《报告》坦言,在增加税收、带动地方经济、促进产业转型等因素催动下,政府引导的园区建设有市场定位不明确的现象,缺乏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支撑,有些是概念炒作。还有一些园区仍是传统办园思路,忽略了产业特性,甚至主打地产牌,宣传地段繁华、交通便利等,有商业地产之嫌。由于行业监管态势并不明朗,园区一方面希望吸引企业入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担心企业触及红线违法经营,园区有监管不严之责,陷入两难境地。

在日前召开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互联、竞合与共生”论坛上,山东省潍坊金融办副主任欧永生表示,互联网金融园区建设不能赶时髦,不同于传统产业能够在土地、税收政策上给与倾斜,“拿钱给地”只能部分解决这类企业起步阶段的问题,但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更为精确找准 “穴位”。

他认为,地方政府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要考虑四方面因素,一是互联网行业的发达程度,如果本地互联网业态足够发达,有领军企业,则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有了基本保障。二是有无旺盛金融需求,这归根结底来自实体经济,如当地中小企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则对融资需求旺盛;科技创意型企业密集,则对众筹平台需求强烈; 三是有无整合金融资源的能力,要成为资金洼地,信息数据腹地,人才高地;四是有无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产品、渠道、营销模式创新,更要推进制度与监管创新,并有利于各种互联网金融业态涌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并非所有的省市目前条件都适合建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建立园区也不意味着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园区成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招商入住,在满足互金企业物理办公环境同时,更要注重生态圈的建设,并在司法、公安、工商、税收等方面提供协助。”欧阳日辉表示,当前最紧迫的是出台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规范,让园区建设不在迷茫,避免出现害怕担责不敢为企业发展开绿灯情况,更要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划清业务红线。

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名单:

表单来源:《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5》

(责编:李彤、吕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