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金融
人民网>>金融>>正文

青海银监局秦汉锋:打造有效金融扶贫机制的行与思

扶贫开发关键还是靠产业,重点要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承接培育适宜产业上。
2015年08月17日13:22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手机看新闻

金融扶贫是农村扶贫开发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于一身,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对于青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同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至关重要。青海银行业监管部门认为金融参与扶贫、服务扶贫的关键就是发挥金融行业优势和金融行业特点,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坚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推进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深度融合,打造有效的金融扶贫机制。

基层银行网点与基层党组织结合 破解偏远贫困地区信贷进村入户难题

解决偏远农牧区信贷进村入户问题,让农牧民群众能够及时享受上便捷的信贷服务,是金融扶贫必须研究解决的一项课题。青海银监局经过深入调研,制定印发了《青海银行业“双基联动”合作贷款试点方案》,在农区、牧区和社区选取了15家基层银行机构开展“双基联动”合作贷款试点,具体做法是依托基层党组织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在行政村建立村级(社区)信贷工作室,实行“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银行机构干部双向兼职,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银行机构的相互合作、互通共赢,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服务。一方面基层银行机构选派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职,发挥信贷宣传员、推销员和服务员的作用,由基层银行机构向农牧户发放系列综合性贷款;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选派干部到基层银行兼职,全程参与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监督信贷员是否吃拿卡要,监督借款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是否及时还本付息,并随时通报重大信息。这样就可以把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对接,使基层党组织服务农牧民有了新的抓手,银行开展基层金融服务有了新的平台。这种商业模式得到了基层政府和银行机构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各地、各行纷纷要求扩大试点,加快推广。6月末,青海省“双基联动”合作贷款试点银行机构已增至41个,已在基层党组织设立“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工作室36个,发放“双基联动”合作贷款766笔7899.2万元。

金融杠杆与财政引导结合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最大效用

近年来,国家财政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由于层级多、渠道广、项目散,监管难度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很容易出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甚至是贪污挪用等道德风险。且财政资金分配存在着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问题,导致出现“大水漫灌”或“长年干涸”的现象,没有体现精准扶贫的理念,致使一些涉及面广的深度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改变这种传统扶贫模式, 要在做好社会托底保障、防止返贫脱贫的同时,允许地方把财政扶贫资金有效整合,建立财政担保基金,以金融杠杆放大倍数,既提高扶贫效率,又防范道德风险,还可以将生活性帮扶转变为生产性帮扶,将救济性帮扶转变为资本性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如,青海每年各类涉农直补资金共70余项,金额达100亿元以上,可将各类补贴资金进行整合,建立直补资金融资模式,将各类补贴资金作为还款来源,在无需提供任何抵押担保的情况下,按照直补资金年度总额的3-5倍取得贷款,通过此模式,可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近300-500亿元。同时,加大省、州、县三级财政出资,做大支农融资担保资金,对融资担保基金担保贷款规模持续放大的地区,省级财政继续注入或各州县调剂担保资金,每年按照20%的增幅增加支农担保资金投入,这样可以调动各市州加大对农业领域支持的积极性。

发放传统小额信贷与支持新型实体结合推动“造血”式扶贫发展

扶贫开发关键还是靠产业,重点要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承接培育适宜产业上。一方面要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没有外出就业,有一定技能又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支持其外出创业脱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对于发展当地扶贫特色产业的贫困户施行鼓励政策,可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同时,印发了《青海银行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通过大力发展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贫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业务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加大对新型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造本土就业机会,最广泛地吸纳农牧民就业,起到支持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如针对青海马铃薯、菜籽油、牛羊肉、枸杞、冷水鱼、沙棘等特色农牧产业和藏医、藏药、藏毯、昆仑玉、堆绣、唐卡、玛尼石等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可采取公司+基地+农牧户+市场的模式,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做大做强贫困片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

智力扶贫与产业就业创业扶贫结合破解贫困代际传递难题

贫困地区的大多数贫困人群,主要是因为文化层次低、又没有一技之长而贫困。只有通过大力实施智力扶贫,加强贫困人群特别是贫困人群子女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文化程度和就业创业能力,才能彻底扭转贫困局面和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为此,青海银监局在全省银行业大力实施“创业助学普惠工程”,引导银行业将支持和服务科教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对教育领域的信贷投入。一方面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相关企业的支持,大力发展扶贫技能培训,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另一方面把发展助学贷款作为智力扶贫的重要手段,指导银行业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加强与各级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的沟通和信息共享,积极发展商业性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贷款支持,帮助困难学生圆大学梦。2015年6月末,青海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5.37亿元,同比增加0.55亿元,增长11.39%。

推动机构下沉与服务下沉结合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融资源倾斜

当前,贫困地区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现行金融服务难以覆盖更多的贫困群体,产品和服务方式与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扶持贫困地区脱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供给领先的金融发展战略,确保有效的金融资源供给,特别是银行机构的供给、金融产品的供给、信贷总量的供给,以打破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长期低水平配置的均衡,激发市场活力,激活金融需求。一方面要着力引导国有大型银行恢复和增设具有有效贷款功能的县域分支机构,推动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向市州县域铺设机构,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网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加强行政村银行电子机具布设,争取早日实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推动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通过产业链融资、供应链融资、产业园融资等方式,实现服务下沉。对邮储银行要督促和鼓励其积极发展资产业务,加大邮储资金回流县域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信贷补短工程引导资金回流农牧区。每年在全省选取存贷比最低的10个县域的10家银行业机构,督促其制定存贷比补短计划,明确责任和贷款承诺,重点监测,定向考核,逐年提升县域存贷比。目前我们已选取了14家基层银行业机构开展试点工作,各机构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信贷补短、提升存贷比的目标、方案和措施。1—6月份,试点机构已向县域新增信贷投放10.07亿元。

固定平台和流动金融服务结合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性

青海省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7人,仅是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5.6%。特别是广大牧区的牧民群众以游牧为业,居住分散,具有冬季定居、夏季流动和农牧产品交易时间地点不确定等生产和生活特点。这种状况决定了数量有限的银行物理网点难以实现广大牧区的金融服务全覆盖,也是青海还存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实际,青海银监局积极引导银行业机构采用“固定平台+流动服务”的模式,通过流动金融服务车对牧民群众实施追随式金融服务,既弥补了银行物理网点覆盖率低的缺陷,也弥补了电话银行、村级信贷工作室等固定平台服务功能少的缺陷,更大范围解决了农牧民的金融服务问题。流动服务车挂靠在一个固定的银行物理网点,其数据处理、服务结算主要依托电信服务商的3G/4G网络访问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随时随地办理所有可在柜面办理的各项业务,实现了将银行网点搬入大山、搬入草原、搬入帐篷。目前,全辖共有7台流动服务车,今明两年将增加到20台左右,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6个藏族自治州,特别是青南牧区。主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满足牧民群众的各项业务办理需求。定期服务原则上一个月不少于一次,不定期服务主要根据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在赛马会、庙会、牧民群众的重大节日、农牧补贴发放等金融需求量大的情况下,加大服务频率。流动服务车以其灵活机动、方便快捷、功能齐全的特色服务方式,实现对牧区和牧民的跟随服务、集中服务、预约服务,真正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作者系青海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编:薛白、李海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