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整治助互聯網保險找方向 部分平台或被淘汰

2016年10月24日08:39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原標題:專項整治助互聯網保險找方向 部分平台或被淘汰

  互聯網保險在迅猛發展的同時,部分風險隱患也逐漸浮出水面。為此,監管部分重點從三方面入手進行專項整治工作。以便防范風險,進一步提高互聯網保險市場的發展水平。

  隨著網民數量、互聯網保險用戶以及越來越多保險公司通過網絡銷售保險渠道的打通,網絡保險交易的風險也在飆升。

  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后,互聯網保險方面也有了回應。近日,中國保監會聯合14個部門印發了《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下稱“整治方案”),重點對高現金價值業務、保險公司跨界業務、非法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這三大“亂象多發地”進行整治。

  眾安保險CEO陳勁撰文指出,此次專項整治的力度可謂是前所未有,涉及互聯網金融的各個領域,短期來看,表面上看似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產生一定的限制,但長期來看,有助於從根本上樹立行業准入及發展規則,減少行業亂象,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讓資源更加合理地分配。

  發展勢頭強勁

  互聯網保險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根據螞蟻金服10月19日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10月18日,螞蟻金服保險服務平台上日均保單量已超2100萬單,其中,來自移動端的保單量逾六成。

  與此同時,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飛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2223億元,比2011年增長近69倍。而到了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已達1431.1億元,預計今年全年總和不會低於去年。

  在前海再保險擬任首席財務官史嘯凱看來,盡管美國與中國一樣有著龐大的互聯網行業,但中國互聯網巨頭對金融領域明顯表示出了更強烈的興趣,這背后不只是中國日益龐大的中產消費者群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有監管者較為開放,甚至鼓勵的態度。

  目前,我國互聯網保險主要有4種業態,包括保險公司自建的互聯網銷售平台、專業保險中介機構建立的第三方保險銷售和服務平台、互聯網企業建立的第三方保險信息服務平台以及專業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根據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提供的研究報告,至去年下半年,國內已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達96家,表明超過65%的傳統保險公司已“觸網”。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9家非保險A股上市公司涉足互聯網保險業務,其中有超過半數涉及IT、金融相關業務。

  上述報告認為,互聯網對我國人身保險業營銷渠道、產品設計和定價、投保核保理賠和其他服務環節、經營理念以及業務模式、市場競爭格局等都產生了較大變革。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互聯網保險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艾瑞咨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互聯網保險用戶已達3.3億人,滲透率達到48%。預計到2019年,互聯網保險的滲透率將達到77.6%。

  重點整治三方面

  然而,迅猛發展下,互聯網保險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眾安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互聯網保險實現了持續較快發展,在整體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也伴生了一些因為“野蠻生長”而導致的風險隱患。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與金融之間存在的一些沖突性逐漸暴露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對於優化市場環境,防范行業風險,構建良好的經營競爭秩序,促進互聯網保險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記者注意到,此次整治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互聯網高現金價值業務,重點查處和糾正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銷售保險產品,進行不實描述、片面或夸大宣傳過往業績、違規承諾收益或者承擔損失等誤導性描述。

  其二,是保險機構依托互聯網跨界開展業務,重點查處和糾正保險公司與不具備經營資質的第三方網絡平台合作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行為﹔保險公司與存在提供增信服務、設立資金池、非法集資等行為的互聯網信貸平台合作,引發風險向保險領域傳遞﹔保險公司在經營互聯網信貸平台融資性保証保險業務過程中,存在風控手段不完善、內控管理不到位等情況。

  另外,還將重點整治非法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重點查處非持牌機構違規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互聯網企業未取得業務資質依托互聯網以互助等名義變相開展保險業務等問題﹔不法機構和不法人員通過互聯網利用保險公司名義或假借保險公司信用進行非法集資等。

  安心保險總裁終誠對媒體解析稱,重點整治以上三項業務很有必要。其中,整治依托互聯網跨界開展業務和非法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都是為了防止監管套利和出現系統性風險。另外,目前存在部分互聯網保險企業為了吸引客戶而發展高現金價值業務,如此一來,必對其資產端造成較大壓力。且通過互聯網渠道又會在無形中放大風險,因此對此進行專項整治同樣重要。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何大勇則認為,本次專項整治工作主要是針對去年的一些產品而言,去年以來部分互聯網公司基於網絡平台推出的互相保險產品,以超低價吸引消費者購買,然而這類公司許多都不符合互相保險組織的監管要求。

  部分平台或被淘汰

  根據保監會的時間表,專項整治工作將為期一年,目前第一階段——摸底排查已經結束,整個專項整治工作計劃於2017年初完成。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專項整治工作的目的是促進互聯網金融保險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建立規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有效防范風險才能趨利避害,引導其正能量作用的發揮。

  當互聯網金融監管日益趨緊時,對整個保險行業到底會帶來哪些具體的影響?

  “本次專項整治對於傳統保險公司的影響不大。”一位保險中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因為保險行業的整治文件早在4月份就准備了,只是為了配合互聯網金融綜合整治才推遲的,這段時間內,絕大部分公司都已調整了產品策略,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整治文件頒布后,互聯網保險會迎來一次地震,一些銷售平台可能會倒閉。

  對此,上述保險中介人士表示,“的確會有平台倒閉,但主要是指那些沒有保險銷售資質的平台。此外,隻靠目前的互聯網保險產品也很難養活一些平台。”他認為,互聯網保險專項整治對保險中介影響不大,因為有保險中介牌照的公司一般很少做互聯網保險銷售,都偏向於傳統保險。

  “互聯網保險行業整治主要是針對產品形態發起的,對於眾安、安心、君安等互聯網公司的保費規模的確存在一些影響,但這三家公司的保費對於整個保險業來說僅是‘九牛一毛’,進一步的影響會逐年釋放。”該中介人士分析,如果從償二代實施的角度看,互聯網保險監管收緊,可能也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利潤,因為這涉及到前期互聯網保險銷售的人壽險產品。

  重新找回發展方向

  實際上,關於互聯網保險的風險防范,保監會早已開始布局。保監會於今年3月18日發布《關於規范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要求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和淨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將規模管控的基准與投入資本和淨資產挂鉤。並要求保險公司立即停售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規模在3年內按照總體限額的90%、70%、50%逐年縮減,3年后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4年,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下滑時,互聯網在售的保險理財產品卻因門檻低、周期短而收益率走高,一些產品收益率甚至超過6%。而這些中短期保險型理財產品迅猛增長的背后,常常伴隨著銷售誤導、存單變保單等問題,容易造成退保等糾紛,這些問題都是本次專項整治的重點。

  “現在互聯網保險面臨的不是監管環境這一問題,而是它們突然失去了發展方向。產品過於單一之后,如何應對復雜保險產品的開發和銷售是他們亟需突破的瓶頸問題。”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最初因為門檻低和價格優惠等優點吸引了互聯網用戶,但其局限性也日益顯露,尤其是那些純互聯網銷售平台不能隻賣簡單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否則雖然保單在增加,但保費額增長緩慢,對這些平台而言,必須進一步開發復雜產品來支撐其運營,這也是一些平台急於布局線下服務的關鍵所在。

  “從2011年底的保費規模32億元,到2015年底超過2200億元,在這樣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出台臨管規定十分必要。”陳勁稱,本次專項整治方案正為創新劃定紅線,讓身處其中的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正是讓具有真正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優質互聯網金融機構迎來更多的機遇。

(責編:張文婷、呂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