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圍獵互聯網保險 經營情況參差不齊

2016年10月24日08:39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原標題:資本圍獵互聯網保險 經營情況參差不齊

  無論是直接收購股權,還是籌資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或是設立保險中介機構,資本都是想通過資源整合,提升運作空間,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布局

  險企不能只是把互聯網作為保險銷售的渠道,而是要從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產品和商業模式,打造完整生態產業鏈

  無論是戰略投資還是財務投資,互聯網保險正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根據曲速資本最新發布的《2016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研究報告》(秋季版)統計顯示,去年以來就有140余家企業申請設立險企32家,而有近30家上市公司參與。其中,民營資本佔據了絕對優勢,佔比超過九成。騰訊旗下子公司日前發起設立的和泰人壽獲得保監會批准,或將從事和互聯網壽險相關的業務。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除了直接參與發起設立保險公司,部分資本還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躋身保險業。螞蟻金服此前用8.33億元控股國泰產險,拿下一塊保險牌照。再如萬達集團、恆大地產、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同方股份(600100,股吧)、鎮江和融房地產、華邦控股等企業分別持有百年人壽、恆大人壽、中法人壽、民安財險、同方全球人壽、弘康人壽、華農財險等不同份額的股權。

  在一級市場,資本對於互聯網保險同樣看好。根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有29家互聯網保險創業企業獲得融資,2016年年初至7月末,互聯網保險領域已完成16筆融資。

  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互聯網保險近年獲得迅猛發展,據曲速資本預測,從2016年互聯網保險的企業數量和規模上來看,保費規模將持續保持高速發展,2016年我國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有望比2015年實現翻番,即保費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互聯網保險何以發展如此迅速?保險平台壹保通CEO李卓澄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催生了更多的保險需求﹔二是移動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熟,智能手機普及,移動支付成為習慣﹔三是保險行業本身在快速發展,監管鼓勵、資本涌入等,均推動行業加速轉型。

  很多非保險機構也看到保險行業蘊含的巨大潛力,競相搶灘。目前已有19家非保險傳統上市公司涉足互聯網保險業務。而有近百家上市公司正在排隊申請保險牌照。記者從保監會獲悉,截至9月份,監管層今年批准籌建的保險公司僅有15家。

  “從數據上來看,保險行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上市公司積極‘圍獵’保險業當屬情理之中。”市場人士認為,一方面,上市公司希望在互聯網保險中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由於很多企業自身正面臨轉型升級,加緊產業鏈布局,構建完整的金融版圖符合他們的戰略需求。也有分析認為,不少上市企業無論是直接收購保險公司股權,還是籌資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或是設立保險中介機構,都是想通過資源整合,提升資本運作空間,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布局。

  另外,互聯網技術也助推了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曲速資本楊嘉俊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從經營效率上看,大數據可以幫助在推廣層面,精准定位潛在用戶人群,在營銷員服務層面,提升客戶體驗。物聯網設備可以使查勘、定損變得更加方便和人性化。

  從產品設計、定價和服務上看,舉例來說,車險可以通過車聯網收集的司機數據、車輛數據以及駕駛行為數據,改善車險的定價和核保﹔壽險方面的生命表將由此發生更新換代式的變革﹔健康險方面,大數據可以幫助探索“治未病”等新模式﹔從反欺詐上看,利用大數據可以監測到客戶的異常行為,例如多個身份証、多家投保、集中頻繁投保等,提前預防客戶的騙保、惡意退保欺詐行為﹔從用戶體驗上看,人工智能的出現必將改造現有的銷售場景和渠道。

  另外,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出台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對互聯網保險長期發展也是有利的。“此次專項整治的力度可謂是前所未有,涉及互聯網金融的各個領域,長期來看,有助於從根本上樹立行業准入及發展規則,減少行業亂象,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讓資源更加合理地分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和認為,從這次“整治方案”的總體情況看,“疏堵結合”是基本原則,即打擊非法、保護合法。

  經營情況參差不齊

  盡管發展態勢良好,但各家互聯網險企的經營情況也有所分化。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份,眾安保險、泰康在線、安心保險、易安保險這4家互聯網險企的保費收入分別是10.87億元、6896.36萬元、47.99萬元和366.18萬元,業績分化明顯。對此,市場分析認為,涉足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非保險上市公司中,涉及IT、金融相關業務的公司佔據半數以上,業務的相關性為這些公司拓展業務、提升業績提供了便利。

  目前,這些公司涉足互聯網保險主要有幾個方向:一是通過收購保險公司股權或籌資設立保險公司的方式獲得持有牌照的話語權,尋求進一步資本運作的空間﹔二是通過技術支持或合作進入汽車產業鏈,整合資源開展汽車金融、車聯網、車險業務等﹔三是投資設立子公司,以B2B的形式對接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和代理等產品銷售環節,打造保險資源對接互聯網用戶的消費出口。

  另外,各公司的業務結構也在顯現某種失衡狀態。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133.9億元,是上年同期的2.5倍。可是,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卻相當黯淡。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全國財產險公司中,約54家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在互聯網財險保費方面,2016年1至7月份,累計收入330.02億元,同比下降22.37%。

  “車險業務遭遇大幅下滑是影響互聯網財險保費收入的主要原因,商業車險費率改革后,過去網銷渠道保費優惠15%的優勢不再,很多商車險的消費者自然不再傾向網絡購買,這也就直接影響網銷業績。”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同時,盡管互聯網人身險發展正在突飛猛進,但由於嚴重依靠理財產品,一定程度上將給行業帶來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副教授何林認為,今后險企不能只是把互聯網作為保險銷售的渠道,而是要從運用互聯網技術來進行保險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給行業帶來新的增量市場,打造產品購買、理賠、服務等完整的保險生態產業鏈。

  產品還需精挑細選

  互聯網保險的興起拓寬了行業發展空間,有利於行業轉型升級,但在線經營形式也使得風險傳導相當迅速,互聯網保險的效率與風險趨於正比。作為投保人,如何選擇互聯網保險產品並防范哪些風險?

  “互聯網保險產品的條款和費率相較傳統保險簡單透明。現在的網銷產品普遍性價比都比較高。同時由於手機購買和支付都非常便捷,消費者可選擇正規的平台,擇優購買。”李卓澄表示,購買互聯網保險產品還需要注意:普通意外險,記好在哪裡買的就可以了,系統都有購買記錄,不必擔心保單找不到的問題﹔購買健康險,可以重點關注等待期和續保條件,等待期過長和續保條件苛刻的,就不要考慮。

  “互聯網保險產品大多都伴隨特定購買場景出現,比如退運險之於購物場景、意外險之於運動場景、責任險之於外賣場景等,在被動選擇或是購買的情況出現時,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保險產品的保障范圍來選擇。”楊嘉俊提醒,投保人在購買前審查平台的保險資質和產品的合規性,購買后確認信息和保險公司的確認憑証,保証順利購買到保險產品。另外,重點關注關鍵性條款和免責條款,特別是免責條款,同類產品之間免責條款還是有所差別的。

(責編:張文婷、呂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