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退出舞台!避险策略基金:换个马甲你还买不买?

曹乘瑜

2017年02月13日08: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保本基金退出舞台!避险策略基金:换个马甲你还买不买?

  出大事了!

  我们进入了“无保本基金”的时代!今天下午,证监会发布了一份《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投资意见),规定保本基金要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

  什么是保本基金?顾名思义,这类基金通过引入担保机制,在保本周期里实现保本,一个周期通常是18个月或24个月。保本基金可是公募基金里面地位重要的“大兄弟”,目前存续的保本基金共有 151 只,资产净值约 3200 亿元,其中,100多只都是2015年-2016年的,你懂的,过去两年资产荒,投资要保点本不容易,所以保本基金特别受欢迎。

  但是监管层很担心,因为保本基金有下面三个问题:

  1.保本基金名称可能容易导致“刚性兑付” 预期,其实极端情形下,保本基金仍有可能亏损本金。

  (哪些是极端情况?小编找了个基金经理来解读:一是保本策略失效,比如债市狂跌卖不动债,只能眼看着跌跌跌,跌破保本基金的安全垫,二是担保公司没有这么多钱担保)

  2.目前存续保本基金都存在反担保现象,即连带责任担保机制且多数规定了担保方对基金管理人拥有无条件追索权条款。也就是说,即使亏损是有担保公司承担,但是基金公司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证监会认为,这样的保障机制安排,将由基金管理人承担最终的可能风险损失,与基金公司的资本金制度不相匹配。随着保本基金规模快速膨胀,潜在的风险损失可能危及基金公司体系,最终损害持有人利益。

  (毕竟一家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也就几个亿,一只基金规模可能就是好几个亿,一旦出事,基金公司的资本金不够填。)

  3.部分保本基金为提高收益率,存在将低等级信用债纳入稳健资产投资范围、剩余期限错配、风险资产放大倍数过高等情况,使得基金净值波动加大。

  保障义务人:还是要保本!

  但是没有实力,表来掺和哦!

  对于上述把基金行业置于危险境地的“连带责任担保机制”,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取消,在基金到期时,若份额净值低于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本金,保障义务人负责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补足差额。保障义务人(俗称担保机构)在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补足差额后,无权利向基金管理人追偿。

  既然不允许反担保,那必然是要有一定实力的机构,才能来做保障义务人。指导意见也规定了了一系列的门槛:

  1.规定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可以担任避险策略基金的保障义务人

  2.要求其注册资本不低于 5 亿元,最近 1 年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 20 亿元;

  3.其为避险策略基金承担差额补足责任的金额,和对外提供的担保资产规模合计限定为不得超过上一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的 10 倍。

  根据规定,相关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当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业内人士认为,很多保本基金可能选择不存续,3000亿规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被这一规定化解。

  基金公司:无死角监管你的投资策略

  为了降低执行投资策略中的运作风险。指导意见又强化避险策略基金投资策略,对避险策略基金的投资范围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投资策略中的“稳健资产”,此次被明确了投资范围,细化了可投资的相关品种,包括信用等级在 AAA (含)以上的债券、信用等级在 AAA(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并且稳健资产投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 80%。据说此前是由各公司自己规定的。

  (基金经理解读:要知道,以前稳健资产都是由基金公司自己定义哦,有的公司把AA+债券也算在了稳健资产中)

  而对于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指导意见规定,风险资产中,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投资金额不得超过安全垫 3 倍。

  (基金经理解读:所谓安全垫,在基金运作期间,指基金已获得的收益,而在基金成立初期,一般指无风险收益率。据悉此前这一比例为4倍。也就是说,假设当前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是3%,那么在成立初能投资的风险资产也就9%。之后能有多少,就看你的水平了!嗯,确实比以前难做了)

  证监会还要求,加强风险监测,一是明确要求基金管理人每日监测避险策略基金单位累计净值变动,对净值跌破到期日合同约定投资本金超过 2%,或者连续 20 个交易日(建仓期除外)净值低于到期日合同约定投资本金的,要求基金管理人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二是明确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定期组织基金管理人开展压力测试。

  (基金经理解读:这也都是之前没有要求滴!)

  证监会还要求,如果基金管理人为证券公司,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由保障义务人承担差额补足责任的金额的 12.5%计算特定风险资本准备;其他基金管理人已经管理的避险策略基金中,由保障义务人承担差额补足责任的总金额不得超过基金管理人最近一年经审计的净资产的 8 倍。

  (基金经理解读:说人话,这就是为了要控制避险策略基金的规模,这也是之前没有滴!)

  影响在哪里?

  业内人士认为,大概有两个影响

  第一、避险策略基金不会再像保本基金那样“大干快上”。看到上述严格的规定,有的业内人士也在反省,这也是行业自己酿下的苦果。如果不是当初“集体无意识”地大规模采用反担保的方式发行产品、给行业带来“达摩克里斯之剑”,也不至于如此。

  第二、避险策略基金的费率或将提升。新规或将导致担保费率和基金管理费率齐齐提升,毕竟担保机构终于承担风险。以往保本基金的担保费率为1‰到2‰,保本基金的主流管理费率在1.0%到1.2%,某去年业绩排名前十的保本基金经理预测,避险策略基金的担保费率将翻倍至5‰,而管理费率将提升至1.5%到2%。

  毫无疑问这些价格会“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这也是当前债市熊市、信用风险提升下,这应该说是一个公道的价格。毕竟价格便宜,就是在让风险击鼓传花。

  “脱刚”推进

  避险策略基金的诞生,是资管行业向刚性兑付时代告别的一个缩影。从信托、到银行理财、再到公募基金,无一不在悄悄“脱刚”。早在几年前,以煤炭地产企业为标的的信托计划最早打破刚性兑付,如今是银行理财和基金,近期,中国证券报记者也几乎同时发现,部分银行几乎全部理财产品都变成了净值型,即像基金那样按照净值申购赎回,这意味着投资者要自己承担可能亏损的到期净值。债市熊市对银行理财来说是个压力,据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测算,将于2017年到期的主要信用债品种规模合计约4万亿元,考虑到未发的短期融资券,合计规模或达5.5万亿元,且到期集中在一、二季度,预计2017年上半年到期量至少有2.3万亿元。再融资受阻遇上到期高峰,企业偿债压力较大。

  这里记者要为公募基金点个赞,毕竟,我们是未雨绸缪,没有用“违约”来宣告刚性兑付的打破。

  考虑到避险策略基金可能不会规模膨胀,一些保本基金发得多的基金公司,也在寻求转型。某基金公司就表示,他们要更多地发行权益类占30%-40%的混合型基金,这样的资产配置比例也接近避险策略。

(责编:章斐然、李海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