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不死鸟”现象追问

赵一蕙

2016年03月24日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股市“不死鸟”现象追问

  二十五载上市路,退市剑下,一朝魂断。当终止上市的审判来临,*ST博元留给了市场一个“首例”违法退市的标本。重拳出击,清算“劣币”,博得一片叫好。然而,在问题公司“自畏”的警醒与资本市场“自洁”的畅意之外,回顾*ST博元及其前身的上市历程,我们仍然要追问:以其管理之劣、声名之恶、经营之弱、业绩之寡,何以苟延至今,并险些成就“不死之身”?

  显然,这绝非*ST博元们以一己之愿所能完成的。市场的长期容忍,资本玩家的兴风作浪,投资者的麻木与投机,以及法制建设的滞后和监管缺陷,共同“成全”了*ST博元们所谓的“不死神话”。于是,当*ST博元在资本市场即将完成“谢幕”时,我们却无法轻松起来,因为这个市场,这个孵化、塑造、包容并且终结了*ST博元的市场,可能还没有因为*ST博元的退市而彻底清醒。

  *ST博元及其前身曾屡次站在退市边缘,却又屡屡“安全降落”,部分原因是钻了当时的规则漏洞。在2006年公司财务造假全面案发之时,由于其手段低劣、舞弊痕迹明显,认为公司应当退市者不在少数。但当时的退市标准中,并无“重大信披违法退市”这一项,于是公司于2006年4月公告确认以往财报数据失真后,也只是因此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甚至公司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是否会退市”轻松回应道:“只是会被*ST”,毫无惶恐之意。如果当时的退市制度能够像今天这样“完备”,“600656”或许早已成为历史。

  这是该公司第一次与退市擦肩而过,而其彼时的“苟延残喘”则全赖资本玩家的手腕,这也揭示出一个怪现象——无论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多么不堪,上市平台的身份便已注定了“壳公司”将被各路资本“轮番把玩”——只要“不死”,就有新一轮“盘剥”的余地。

  早期代表了产业资本的华源集团“收编”这枚棋子,只为扩大自己的医药版图,实现快速扩张,为获得再融资资格不惜虚构出盈利假象,最终令公司元气大伤。而当其暂停上市之时,麦校勋等资本玩家捡来低廉筹码,以“画饼”的手段用“注水资产”推动公司完成恢复上市。麦氏“溜号”后,其所谓业绩承诺则被另一波接盘者以新一轮造假的方式填平,若非最后“东窗事发”,这个谎言何时才能够揭破?

  如此,一任又一任大股东更替,皆为一个“壳”的身份而来。估值泡沫、变相减持、空手套白狼……多年来改变的只是手法,不变的是“可将你送上青云,亦可弃如敝履”的冷酷,而对比玩家们攫取的巨额利益,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法治环境的不完善,其违法成本始终太低。

  作为弱势群体,部分投资者却甘愿饮鸩止渴。在那个“不死鸟”熟视无睹的时代,恢复上市、摘帽,暂停上市,无论格局是多是空,都挡不住个人投资者的涌入。“不管*ST股的风险有多大,只看绝对价格便宜,散户的心态就是如此,他们总幻想没有退市。”长期从事金融研究、担任多家公司独董的欧阳辉教授这样说。

  这就是市场,一个曾经习惯、相信,并且以“不死”为幸的市场,也是*ST博元及其前身“自在”存活二十五年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ST博元们自有一套处事规则,活得游刃有余:突击“冲关”改头换面者有之,暂时化解风险“徐徐图之”者有之,反复“折腾”苟延残喘的也大有人在。

  然而,谁都不是无辜的,所谓的侥幸只是一时。随着“重大违法退市”被写入新的退市制度并且真正落地,“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付诸实践,监管重心逐步向事中事后转移,市场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朝着“法治化”方向步步迈进,市场生态也随之出现改变。当制度的笼子收紧,灰色利益的藩篱被拆除,退市的大门对谁都敞开着,那些游走在规则边缘只求“苟活”的上市公司,谁又能幸运一世呢?

  格局已经确立,现在,这个曾经被“不死鸟”现象扭曲的市场,最需要一针清醒剂。至于谁是*ST博元的后来者?这个答案暂时将留给时间。(赵一蕙)

(责编:田原、吕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