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融是现象还是趋势?业界:不能仅停留在词汇创新

2016年04月25日15:30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李彤)随着高盛等传统金融大鳄向科技公司转型,智能金融的出现逐渐成为国内理财机构跟风的目标。业内人士表示,智能金融更多是科技金融范畴,需要新技术支撑。目前在数据发掘应用、法律规范等层面,仍面临诸多瓶颈,伪智能金融平台不在少数。

智能金融需要技术支撑 警惕跟风、恶炒

在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主办的“下一个风口——角力智能金融”沙龙上,中国人民银行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庾力表示,智能金融能够帮助大众投资者理财,将投资、分析变得更精准。节约人工成本,在与传统机构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指纹代替信用卡、银行卡、护照已在国外应运而生,人工智能正逐渐改变金融投资者的消费模式。过去只有通过存折来进行存取钱,如今通过二维码就能享受金融服务。”庾力认为,在相当长时间内面对面的金融服务仍将存在。在美国有近万家社区金融机构,其智能金融多体现在传统机构服务升级上,这也是重视金融安全性的体现。

她还坦言,创新金融工具需要警惕跟风、恶炒现象,在金融领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金融创新不能仅停留在词汇上,要在金融服务的存贷汇业务环节提供安全性和便捷性,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套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科技发展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的模式,当前银行电子业务替代率约95%,即每100笔业务有95笔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实体网点曾是银行最大的优势和成本所在,而现在银行机构不得不进行调整。

曾刚认为,在我国智能金融正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显现效果,改变用户支付习惯。但在智慧理财层面,还属于探讨和尝试。“动辄上万名员工,毫无技术价值体现,市场规模比传统金融机构小太多,但架构更沉重,这根本不是智能金融的内涵。要通过技术研发和应用,弥补金融个性化服务不足,降低机构运营和投资人的成本”他说。

法律支撑、业务规范、人才不足等瓶颈待解

如何将适合的金融产品推荐给购买和风险承受力匹配的投资者,并兼顾金融产品的时效性,是智能金融最贴近老百姓的一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坦言,智能理财不是简单卖产品,需要做到信息对称性,通过前端研发、交易监控、后端管理,减少项目坏账,提高交易透明度。

韩复龄认为,交易便捷是对智能金融最基本的要求,现在银、证、保等交易环节已在改善用户体验。最为重要的是数据挖掘,这包括用户数据、关联数据(社交)、产品数据、量化交易情况,等等。他还强调,智能金融需要法律法规、平台服务等共同发力,营造市场环境。

针对智能金融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中闻律师事务所互联网法律业务部主任李亚表示,首先会触及个人隐私保护权益,其次将涉及行为责任的鉴定,第三在监管壁垒上存在法律障碍,缺乏法律支撑。

“一滴水和一瓶水融合谁是得利者?”,北京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高管对记者坦言,数据分割、制度不规范、业务流程混乱,是智能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数据问题为例,他认为,现在业界不够开放,数据是各家的核心竞争力,谁也不愿无偿分享。

“现在业界过多讨论的是避免智能金融在专利技术上侵权,但更现实的是人才的瓶颈,公司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人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上述人士表示,处理不好人才的问题,智能金融只是个别现象难成趋势。

(责编:李彤、李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