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特色优势,开行青年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入贵州贫困山区,在调研中思考地区脱贫、教育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基础教育为切入点,帮助贫困地区树立脱贫治愚新希望。
一、方案内容及落实概况
自2014年起,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团支部认真筹划、精心组织,会同董事会办公室、监事会办公室团支部,宁波、贵州分行团委在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月新小学建立开行青年基层教育实践基地,关爱留守儿童,参与贫困学校日常教学,持续深入开展扶贫调研。一是广泛深入调研,制定可行性方案。活动开展前对服务对象、调研环境、帮扶需求、服务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制订工作方案,努力探索建立一套完善、动态、根本性的帮扶机制,以确保后续工作开展有目标、有依据、有方法、有成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海报、发起联名倡议、多媒体宣传等方式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三是反复总结经验,提升帮扶效率与质量。随着帮扶对象覆盖面逐步扩大,调研进一步深入,团支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定期座谈、邀请外部专家培训、编发《青年基层实践活动手册》等多种形式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帮扶专业性、针对性。
二、方案创新点
通过建立基层实践基地开展教育扶贫是开行将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与青年素质培养有效结合的一次创新型有益尝试: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调研中,开行青年积极探索开行支持教育扶贫新思路,在做好传统助学贷款业务同时,创新金融服务教育新形式。
二是创新基层实践锻炼。因帮扶点固定、时间持续,基层实践调研须持续跟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增加了基层锻炼难度,要求青年员工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攻坚克难的能力。
三是创新群众路线教育。因当地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方式落后,要求开行青年务必与教师、家长、学生建立互信、沟通的紧密联系,深入挖掘教学困难和群众需求,因材施教,授人以渔,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改善教学环境和教育质量。
四是创新青年素质培养。深化青年员工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增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作风和品质。
三、方案成效及意义
自2014年9月起,已先后组织7批次40余人次青年员工赴基地开展教育扶贫活动,累计授课逾200学时,走访学生家庭23户,召开座谈会15余次,发放调查问卷64份,形成访谈笔录、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等60余篇,员工自发募集资金两万余元,捐赠课桌、校服、文体用品等扶贫物资逾万件。一是形成了调查研究、物资捐赠、教育帮扶有机结合的完整帮扶流程,搭建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帮扶对象立体式全覆盖架构。二是探索改善贫困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性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心灵教育、家庭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尝试初见成效。三是摸索出在过程中充实内容、改进方法、完善机制的动态帮扶模式,根据帮扶阶段深入、帮扶需求升级而不断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四是通过与基层群体深入接触,了解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棚改、教育扶贫领域找准工作切入点,落实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把扶贫贷款投入到现阶段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