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企"走出去" 未来十年风险保费约70亿元

2017年04月14日19:57  来源:人民网-保险频道
 

人民网北京4月14日电(张文婷)对于中资企业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其打开了参与全球经济的新大门,海外投资使得各家企业在尝到“甜头”的同时也历尽了艰难险阻。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成了越来越多“走出去”企业关心的话题。

对此,怡安奔福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怡安风险服务中国首席执行官陆勤在接受人民金融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面临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传统的保险购买行为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变得异常迫切。目前,此类风险业务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十年仅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保费规模将接近70亿元。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四类风险

陆勤进一步分析道,面对巨大的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如果不熟悉当地市场规则,很有可能存在多种风险。他总结了四类风险来诠释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排在首位的是政治地缘风险。据陆勤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涵括65个国家,44亿人口。每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地缘风险千差万别。平常在国内经营的企业是几乎不需要考虑政治风险的,但如果要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则会面临很多政治方面的风险。例如各国的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等方面都可能影响到企业项目的正常运行。

其次是人员风险。据商务部统计,每年约有100万中国员工在海外务工。人员风险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人身风险,另一方面是福利待遇如何安排。陆勤举例说道,例如投资基建项目,工作性质有很多危险性,比如登山、打隧道等,给务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三是融资风险。“在整个‘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看了一下自己做的数据分析。现在有1400亿美金准备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很多项目在海外的时候,还需要再进行融资。融资的方式往往是PPP的方式。但是PPP涉及到众多的涉事方,所以说中间不确定性的风险也是比较高的。”陆勤说道。

最后一个是执行风险。陆勤表示,并不是每个项目开始执行后就万事俱备了。在这期间,会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阻挠项目的进程,例如自然灾害等情况的发生。

中资企业“走出去”最常投保哪些产品?

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保驾护航”。据陆勤介绍,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风险转移保险产品共有三大类,分别为:信用保障保险、基础建设工程保险以及人员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资保险公司相比而言,后者在保障风险方面更具优势。据了解,外资保险公司可通过全球服务网络收集各国信息,总结经验,再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的特点,帮助企业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

此外,外资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承保能力也略胜一筹。陆勤提到,例如工程项目延迟营运险、恐怖袭击战争险、涉水风险等,在中资保险的再保险方面都是没有保障的,而外资公司均有涉及,可更好的保障工程的运行。

那么,外资保险公司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承保方面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据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青吴青介绍,最大的困难就是客户,由于对当地的情况和在当地承保的时候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具体信息并不了解,承保资料的准备就成了一大难点。“这时,就需要我们来帮助他完善承保资料,以便在国外顺利投保。”她说。

此外,缺乏相应人员配备也是“走出去”企业面临的一大难点。吴青说:“我们到国外发现,往往承保时,承保资料不足,很难达到承保人真正的要求,后端理赔时,这方面意识比较薄弱,不知道应该及时报案,提交索赔资料等。这里就体现出,走出去的企业从人力资源组织架构这方面,是不是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匹配,保证我们的项目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外资保险公司和自保公司将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国内自保业发展逐渐升温,设立自保公司已成大型企业开展风控的必然手段。例如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自保公司等。在承保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又会和自保公司如何合作呢?

对此,陆勤表示,自保公司从风险管控的意义角度来讲,是相当好的一个举措,它可以帮助大企业对内部的风险进行峰值和谷底的调整。对于成本的管理,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由于自保公司对于公司内部专业熟悉度较高,可以配合专业的保险公司做技术支持,双方有很大的互补优势,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的合作空间。

(责编:张文婷、杨虞波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