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銀保調查:一銀行37款在售保險31款為年金產品

2017年08月03日08:15  來源:証券日報
 

  險企銀保渠道產品正迅速由萬能險切換至年金保險。

  《証券日報》記者近期獲得的某銀行分行下發給分支機構的《2017年7-9月各家公司重點銷售產品情況表》顯示,三季度該行主打的37款保險產品中,有31款產品為年金產品,佔總數的84%。

  在向年金產品切換的同時,由於“雙錄”(錄音錄像)等監管新規的趨嚴以及產品屬性的復雜化,銀行銷售方式也在發生轉變。本報記者獲悉,上述銀行近期下發通知,要求分支機構80%以上的保費來自網銷。

  險企銀保推年金保險

  《証券日報》記者發現,該銀行三季度主打37款保險產品分屬於9家壽險公司,其中年金保險31款,有5款為健康險,有1款為“年金+萬能險”組合。

  本報記者發現,該款“年金+萬能險”保險組合為期交3年保障10年的一款產品,在網銀與銀行網點同時銷售,在上述銀行有超過8億元的銷售額度。產品說明為“按照3年交返還年交保費8%、5年交返還年交保費12%給付年金﹔年金轉入萬能賬戶,每月結算利息。”

  另一款5年期交、保障至100歲的年金產品說明為:“65歲前每兩年給付基本保額的10%作為生存津貼,65歲給付客戶所有已交保費,65歲后每年給付基本保額30%養老津貼,年交3萬元以上可獲得養老城優先入住權,可附加萬能險。”

  從上述銀行網點推出的今年三季度主銷產品來看,年金保險是主流。同時,一些健康險產品也開始在銀保銷售,在此前以萬能險為天下的銀保渠道,少有險企或銀行會銷售繳費期限比較長、每次繳費額度較高的健康險產品。

  尤其是一些返還型健康險產品,由於在銷售時要與消費者經過多重溝通,對於以各類理財產品為主的銀行渠道來說,這無疑加大了健康險的銷售難度。例如上述《2017年7-9月各家公司重點銷售產品情況表》中的2款健康險說明分別為:50種重疾保障,年交13000元,最高可獲102萬保額﹔50種重疾保障,年交保費2萬元,最高可獲48萬保額。

  銀保渠道轉型年金、健康險等保障類產品的一大影響是行業萬能險保費的迅速下滑。

  數據顯示,前5個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絕大多數為萬能險)新增交費3205.70億元,同比下降60.34%,與去年同期171.92%的增長率相比,可謂冰火兩重天。

  保監會指出,近年來萬能險的快速發展潛藏較大的風險隱患。一是個別保險公司違背萬能險自身發展規律,把產品設計成期限短、保障低的純理財型產品,業務結構嚴重失衡。二是個別保險公司把萬能險作為融資工具,激進投資,資產負債嚴重錯配,給公司自身帶來現金流等風險,影響了資本市場秩序。三是監管制度存在漏洞,在法人治理、資本真實性、資金運用、產品管理等方面監管不力。

  與萬能險收緊相反的是,保監會在今年發文,明確鼓勵險企開發長期年金產品,並為消費者提供長期持續的生存金等服務。

  保監會在5月23日下發的《中國保監會關於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保監會支持並鼓勵保險公司大力發展長期年金保險產品。“保險公司開發的長期年金保險產品,應重點服務於消費者長期生存金、長期養老金的積累,並為消費者提供長期持續的生存金、養老金領取服務。”

  銀行要求網銷佔比

  達新增保費80%

  銀保在售產品變化的同時,銷售方式也在改變。

  上述銀行規定,“今年三季度要切實提高網點網銷能力,8月份開始網銷佔比要達到新增保費的80%以上。下階段要對網銷保險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推動方案,加強過程管控,逐步提高網銷保險在整個保險銷售中的佔比。”

  上述銀行人士表示,銀行網銷保險是一種平行於網點櫃面代銷保險產品的銷售模式,它體現了客戶自主購買保險的意願﹔網銷保險業務能夠滿足我行網銀客群及習慣電子商務的客戶購買保險的需求﹔不違背監管規定及要求。尤其是,如果銀行系統中已有該客戶的有效的風險評測記錄可不用再次進行風險評測,直接進入購買保險頁面。

  本報記者獲悉,近期上述銀行網點推行雙錄之后,投保理賠流程較之前多了幾道程序,例如上述銀行近期下發要求管理員要對雙錄系統中已有的人員信息進行梳理,包括對於櫃員號與個人信息不符的進行修改、對於櫃員所歸屬網點進行修改﹔雙錄管理員每天對照雙錄系統中“理財錄像”對應的錄像進行對照檢查,是否每筆櫃面交易進行雙錄,同時對雙錄系統中“理財錄像”要逐筆進行審核。(主要檢查是否圖像包括銷售人員和客戶,錄音是否清晰)。但通過網銷渠道,可以省去許多流程,達到簡化投保。

(責編:李棟、趙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