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一輩”媽媽們省吃儉用、更偏好儲蓄不同,面對著當前更大生活工作壓力與更多無形風險,“年輕”媽媽們則更懂得通過運用保險工具,來為自己和家庭撐起一把“保護傘”。通過第三方保險平台慧擇網最新出爐的《母親節保險大數據》報告顯示,在各個年齡層的母親用戶中,30-39歲母親更有保險意識﹔有超過6成母親用戶會選擇為自己購買保險。
消費主力為30-39歲的媽媽
根據《母親節保險大數據》報告顯示,根據投保、被投保關系,顯示母親身份的消費者在該平台女性用戶總數中佔比約20.9%,而保險消費主力集中在年齡為30-39歲的媽媽們中,佔比達到56.2%。報告表示,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工作和經濟狀況相對穩定,同時承擔的社會和家庭責任飆升讓她們更需要“未雨綢繆”。
值得注意的是,在為小孩買保險的同時,超過65%的母親會選擇為自己投保,其次才是丈夫和父母。同時,媽媽們在為孩子購買保險的偏好上,除了旅游險的消費,其次排名佔比靠前的為意外醫療、重疾和住院醫療保險。從母親投保行為分析,保費佔比排名前五的主要城市分別為北京(9.6%)、上海(7.5%)、深圳(6.1%)、成都(4.8%)、廣州(4.4%)。
根據國家《2015年人口普查報告》,中國女性初次生育平均年齡以28歲為界劃分為早育和晚育兩類人群。上述大數據報告,通過平台女性用戶年齡和子女年齡倒推女性生育年齡發現,以母親身份投保的消費者樣本中,41%為早育、58%為晚育。
越早生娃是否意味著媽媽的風險觀念越不成熟?數據結果顯示卻令人“意外”:在28歲以前初次生育的“早育”媽媽“復購力”更強。數據顯示,“早育”媽媽整體保險概念和意識明顯高於“晚育”媽媽﹔尤其是在“孩子”和“自己”身上:,“早育”媽媽為孩子購買保險約2.2單,高於“晚育”媽媽的平均值1.8單﹔而“早育”媽媽為自己購買保險約5.5單,明顯高於“晚育”媽媽的平均值3.8單。
而在投保偏好上,也能夠看出“早育”媽媽和“晚育”媽媽存在明顯的差異。數據顯示,大於39歲的“晚育”媽媽更注重投入孩子長期的教育金(年金·終身壽險)投入﹔而22—25歲的“早育”媽媽則更注重意外風險保障,25.71%的“早育”媽媽選擇為孩子購買人身意外險。報告由此預測,由於“晚育”媽媽家庭收入穩定,更有能力支撐購買教育金,而“早育”媽媽經濟實力相對較弱,性價比較高的保障產品成為首選。
另外,從大數據可以看出,媽媽們在給孩子買保險時主要集中在0-3歲的新生兒,以長期健康險和教育金為主,而寶寶1歲后意外險也成為媽媽們的“首選”。業內專家指出,在這一時期為寶寶購買意外險優勢在於保費價格十分劃算,且可以提前為孩子增添一份保障。
勿錯過最佳投保年齡
報告顯示,在購買保險的行為上,處於28-38歲“夾心層”的媽媽們也呈現出比其他年齡層媽媽更為明顯的特征。在這個群體中,媽媽為孩子購買健康保險佔比30.5%﹔同時,作為“女兒”身份為父母投保意外保險佔40.8%。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還指出,不同年齡層次的媽媽可能會因不同的健康問題被保險公司“拒保”。其中,26—45歲的媽媽需警惕乳腺和甲狀腺問題高發。由於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參與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體內雌激素水平越高,越可能刺激甲狀腺疾病的發生。根據調查顯示,在每10位准媽媽中就可能有1個受到甲狀腺疾病的侵擾,因此孕期篩查很重要,特別是在孕前和孕早期接受檢查,可以盡早進行干預,避免胎兒受到影響。
而46歲以上的媽媽需要注意“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脂肪肝異常”等患病比率,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快速上升。60歲以后的媽媽們往往會因為身體機能下降明顯,生病概率攀升。除了要警惕宮頸、乳腺、卵巢癌變等女性重疾病變外,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輕微腦中風、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等也是較為頻發的輕症疾病,但此時能夠承保的保險產品則較少。
對此,來自慧擇網的專業保險規劃師表示,媽媽們購買保險產品尤其是健康險要趁早。同時,百萬保額的醫療險、重疾險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已經錯過了最佳投保年齡,雖然沒有“后悔險”可以買,但可以退而求其次,購買一份養老基金來儲備資金,作為醫療支出的緊急補助金。
"拳打"忽悠式重組"腳踢"投機型炒作 強監管護好"錢袋子" 從清理同業存單,到嚴查“忽悠式”重組,再到規范險資行為……最近,中國在金融監管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措施。然而,面對原有“套利格局”改變帶來的短期市場波動,一些對金融監管誤解甚至指責的情緒有所升溫。專家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的背后也伴隨…【詳細】
保監會:多領域新險種將試點落地 本報北京5月4日電 (記者曲哲涵)中國保監會4日發布《關於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構筑實體經濟風險管理保障體系方面,多領域將有新險種“試點”落地。 《意見》明確,保險業在積極創新企財險、工程險等傳統險種的同時,將…【詳細】
利率過高風控為零 畸形現金貸埋了多少坑 利率極高、暴力催收、平台壞賬率極高……有關現金貸風險的報道頻現報端。近日,記者從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了解到,協會在清理整頓106家會員單位(其中網貸平台35家)現金貸業務時發現,有兩家平台與現金貸機構合作,其現金貸業務規模分別約500萬元、1…【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