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拳打"忽悠式重組"腳踢"投機型炒作  強監管護好"錢袋子"

本報記者  王俊嶺
2017年05月05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從清理同業存單,到嚴查“忽悠式”重組,再到規范險資行為……最近,中國在金融監管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措施。然而,面對原有“套利格局”改變帶來的短期市場波動,一些對金融監管誤解甚至指責的情緒有所升溫。專家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的背后也伴隨著一些規則破壞和投機取巧行為。從眼下看,加強監管似乎確實讓市場有所降溫,但長期而言,建立完善有效的監管體系卻是保護百姓“錢袋子”安全,促進金融市場乃至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之舉。因此,看待金融監管不能急功近利。

        

  脫實向虛必須扭轉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在融通不同經濟主體需求的過程中,如果資金脫離了實體經濟需要,停留在不同機構間空轉套利甚至參與投機炒作,則無異於“擊鼓傳花”,既不能為經濟注入真正的活力,又無法實現自身平穩健康發展。

  例如,一些銀行基於拓展業務的現實需要,將“存款立行”“以存定貸”的嚴謹經營理念演化成“資產立行”“資產驅動負債”,將資產運作能力看成經營管理的核心。如此一來,銀行一方面向儲戶開出越來越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則將更多資金委托給外部機構管理人(即“委外業務”),投資模式也就日趨激進,杠杆率也不斷加高。

  對此,中國銀監會及時出招,重點加大了對同業、投資、理財等業務的監管力度,敦促有關機構提高風險信息披露標准和金融產品信息披露水平,切實防止監管套利。同時,針對參與方過多、結構復雜、鏈條過長、導致資金脫實向虛的交易業務,銀監會還做出了明確的查糾部署,以確保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金融‘脫實向虛’本質上是資金之間的相互炒作。對銀行來講,這體現為委外業務增長較快、銀行與資金使用者之間距離較遠、資金周轉中間環節過多等,從而抬升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因此,持續規范金融秩序十分必要。”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何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公開透明不破不立

  在証券市場,立好公開透明的規矩同樣旨在促進市場長期健康發展。不久前,中國証監會對“忽悠式”重組再揮重拳,針對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為重組上市而採取的虛構收入、以劣充優、重大遺漏等違法違規行為給予了嚴厲處罰。証監會強調,上市公司要不斷提升質量,夯實回報股東的利益基礎,避免制造噱頭、炒概念、博眼球,從而助長投機氣氛。

  去舊育新,不破不立。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相關監管措施在短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市場低迷,甚至促使一些“庄家”離場,但這種“破”對於淨化市場環境、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發揮直接融資功能來說,無疑是一種“立”。

  “必須看到,我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確實存在著不少亂象。例如,一些上市公司並沒有用心經營,而是將心思花在炮制‘並購重組’來抬升公司市場估值上。就眼下來說,這可能會增加市場上的炒作概念和題材,但是如果沒有好的業績就不可能為投資者帶來真正的回報。由此可見,看待金融監管還需著眼長遠,不可急功近利。”何平說。

  光大証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瑕不掩瑜,不能以點概面,以個別金融風險事件來否定整體金融改革。徐高說,當前中國金融形勢良好,金融風險可控,首要任務便是“著力深化金融改革”。未來,各項金融工作都需要在此前提下開展。

  防控風險施策要准

  改革開放初期金融業務本身較為簡單,如今中國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業務種類不斷增多,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為金融監管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看來,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常常對市場失之於寬,從而造成監管“缺位”﹔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制度建設落后,在遇到風險集聚時容易“病急亂投醫”,進而造成監管“越位”。“放眼未來,做好金融監管不能隻看當下,而要有決心、有耐心科學施策,積極完善機制建設。”萬喆對本報記者說。

  面對保險領域出現的新問題,中國保監會及時反應、主動作為,推出有力措施整治虛假出資、銷售誤導、違規投資、基金投資、數據造假、產品不當創新等現象,淨化了金融市場生態。保監會同時要求,各單位要注重建立長效機制,盡快彌補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提升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險資舉牌之所以出現問題,原因就在於很多‘險資’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保險資金,同時其收購行為也可能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前景,故而才需要我們防范相關風險。”何平說,目前中國金融領域法律不夠健全,制度也不夠成熟,短時期內對行政手段還較為依賴。未來,金融監管還需更多回到制度建設上來,壓縮資金流轉環節,規范金融秩序。

(責編:李棟、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