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發通知要求排查2017年人身險滿期給付與退保風險

投資型保險將成“退保”大戶

藺麗爽

2016年11月18日08: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本報訊(記者 藺麗爽)由於銀郵渠道、中短存續期產品的保險產品在2007-2008年受到熱捧,成就了保險第二波銷售高潮,2017年將迎來滿期給付和退保高峰。據媒體披露,保監會近日已下發內部通知,要求各人身險公司排查2017年滿期給付與退保風險。

  在這份《關於做好2017年滿期給付與退保風險排查及統計預測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滿期給付的風險排查要點是:測算滿期給付規模和分布、排查高風險的滿期產品。其中,對於正常的滿期給付,應按測算結果做好資金准備﹔對於保單滿期收益較低的高風險產品,應根據排查結果採取相應措施,如監測投訴糾紛、提前制定咨詢話術、准備應急資金、個案靈活處理等,應對可能出現的投訴糾紛事件。

  退保的風險排查要點則根據重點產品、重點渠道來排查。對於中短存續期產品和銀郵渠道“信貸捆綁式”銷售產品,人身險公司應按實際退保情況做好資金准備﹔對於其他存在較高風險的產品和渠道,應根據排查結果採取針對性措施,如加強與重點客戶的溝通,開展正面宣導,妥善處理咨詢投訴,監測重點網點,與已終止合作網點保持順暢溝通等。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受到銀保業務驅動周期中,具有投資理財功能的保險產品在2007-2008年受到了熱捧,由此分紅險經歷了第二波銷售高潮。除了5年、10年滿期賠付外,一些高現金價值產品會成為退保“大戶”。

  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與其“人為縮短無損失退保期”的產品設計不無關系。一些保險推銷人員暗示這類長期分紅險、萬能險產品相當於“定期存款”,過了3年、5年、10年等退保無需承擔損失,在很大程度上為未來的退保埋下了伏筆。預計2017年至2018年,滿期給付金額將比2016年有所回落﹔由於保費收入也在快速增長,可有效緩解滿期給付與退保給行業帶來的現金流壓力。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