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百万的基金经理豪掷20元购买自家产品

邱玥

2016年11月03日08:16  来源:中国基金报
 
原标题:年入百万的基金经理豪掷20元购买自家产品 很尴尬...

  基金发行太多基金经理的钱都不够用了。

  因一日暴涨73.16%引发市场关注的中加丰润纯债A又登上了热搜,这次是因为20块钱。

  基金君翻阅公告发现,中加丰润纯债在成立之时,中加基金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认购份额合计119.88份,该基金的基金经理认购本基金份额为19.88份。按认购费率0.6%倒推,基金经理认购了20块钱,高管和投研负责人认购了120.6元。

  基金君又翻看了不少近期的基金成立公告,发现公告中对于基金公司高管、投研负责人和基金经理的认购份额都是精确到区间。

  想来,基金经理在掏钱时也没想到公告里会把20块钱说出来,这样看来,中加基金还是个耿直boy。

  可能是意识到20块钱说出来太扎眼,随后成立的中加丰尚的公告中,对于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认购份额只精确到区间。

  原本基金经理在产品发行之时自购,是为了表达与基金持有人风雨与共的决心,也体现了对自身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不过,基金君觉得,当投资者看到基金经理只跟了20块钱时,内心是煎熬的,说好的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呢?

  实际上,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自购要么是营销噱头,要么是拯救迷你基金,当然,也确实有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是出于对市场和自身投资能力的信心。不过,中加丰润的自购,凑户数的意图太明显。

  不止是中加基金,8月份以来发行的这些委外定制基金都有凑户数的现象,只不过很多基金公司在拉人头时没有找高管和基金经理,毕竟他们的持有份额是要公开的。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基金君,委外定制基金凑够200户还是挺容易的,一般渠道自己就能解决,那么多银行客户经理和亲戚们,每人买点就行。“实在不行,我们再内部消化。毕竟我们至少要持有6个月呢,最好还是渠道自己能解决。”

  所以,基民们也不要担心,基金经理只掏20块钱不是因为他怀疑自己的投资能力。同时,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买得多也并不意味着基金业绩就会非常好。比如某小公司,自购的份额占比长期超过公募产品总份额的一半,公募基金里的钱基本都是公司自己的,然而业绩依然是很糟糕。

  那么,对于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自购行为应该怎么来看呢?基金君觉得不用过于在意,尽管自购行为一定程度上把基金管理人和基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但你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赎回呀?卖点和买点一样重要好么?

  不过,拜托基金公司以后在拉人头时不要拉高管和基金经理了好么?他们不好意思买太少,你们动辄发行个好几十只,要是每只基金都买个几十万的,也是吃不消啊。或者直接在公告自购份额时都精确到区间,年入百万千万的基金经理才掏20块钱,说出来脸上也挂不住。基金君看了看工资单,默默清空了双十一的购物车。

  最后,引用一段王群航老师数月前发表的对基金经理自购行为的看法:

  一、公募私募化,男不男女不女的,真心不合适。

  二、以往,基金公司方面各类人士总是到处抱怨业绩排名的压力,说是因为有了业绩排名的压力,所以他们的业绩的才做的不好。这当然是骗人的“桂花”!那么未来,如果有了自购,压力岂不是又多了一层?压力岂不是更大了?

  三、如果不看好相关的基金经理,为什么要给他增加压力、让他自购?如果看好,公司人人自购,岂不是在给基金经理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奉劝基金公司:还是少玩些噱头吧!把心思收回来,继续好好考虑如何做好研究、如何做好投资。

  四、从2012年以来,行业里已经玩过了很多的“发起式”,至今的结果又如何呢?本号4月29日就曾经写过:《发起式基金、指数增强型基金中的逻辑悖论》。从公司的角度出发,玩发起式基金都玩不好,更何况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自购。

  五、如果说自购了之后,利益一致了,基金的业绩就一定能够做好。那么,基金经理干嘛不辞职回家单干呢?自己给自己的账户做投资,那可是100%的股权,收益100%归自己,这样的激励机制多么超级强大!何苦要给基金公司打工?何苦要给基民打工?何苦呢?

(责编:章斐然、李海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