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率銀行理財設高門檻 投資者選購需量體裁衣

彭 妍

2017年06月13日08:05  來源:証券日報
 

如同雨后春筍,年化預期收益率達5.5%以上的理財產品近日不斷涌現。

為此,《証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了解哪些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投資標的有何特殊、以及投資者究竟應該如何挑選理財產品。

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

本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目前,中小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多在4.5%-5%之間,國有大行的收益率則稍微低一些。而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財產品則設定了一定的門檻,大多並非所有投資者都可以購買。

據了解,很多銀行要求,隻有新客戶、高淨值客戶和私行客戶才有資格購買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這種高門檻無疑限制了多數投資者。

中行某支行網點的理財經理告訴《証券日報》記者:“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有人民幣保本產品,這類產品收益率較低,收益率在3%以上,但是風險等級屬於低風險產品,投資方向為協議存款、銀行業拆借﹔還有一種是人民幣非保本產品,收益率比保本產品高一些,收益率在4%以上,風險等級為中等風險,投資方向主要是債券(國債、公司債、企業債、可轉債)﹔另外還有一些銀行代銷的私人銀行產品和基金,收益率相對更高一些,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和高風險。”

另外,記者發現,還有部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6%以上,但實際上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實際兌付能否達標預期並不確定。

某國有大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中,收益率能達到5%已經算很高了,個別中小銀行會發行少量收益率5.2%、5.3%左右的理財產品,但額度有限需要搶購。而那種預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風險較高,投資者還是應該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產品。”

該人士進一步解釋稱,“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取決於挂鉤資產的表現。根據挂鉤資產的屬性,結構性理財產品大致可以細分為外匯挂鉤類、指數挂鉤類、股票挂鉤類和商品挂鉤類等。這類產品本身屬於 中等風險 ,一般隻適合風險評級較高的投資者購買。

投資者理財需“量體裁衣”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者在挑選銀行理財產品時無非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我是更看重收益,還是更注重本金安全?除此以外,資金的流動性也是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必須關注的選項,如果這筆錢未來有急用,那麼盡可能去選擇那些投資期限短的理財產品。

在個人理財中,注重收益的人群屬於“風險偏好型”。這類投資者看待收益比本金更為注重,換言之,他們願意為增加收益承擔更多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要比它的資金投向以及安全性更為重要。為此,投資者可以選擇那些高收益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相對於看中收益的投資者,穩健型的投資者更加注重資金的安全性。那麼,保証收益型理財產品自然成為了這類客戶的首選。保本類理財產品也就是表內理財,屬於銀行的負債,根據銀監會的要求,此類產品需要留存一定的保障金,從而減少銀行的運轉資金,所以此類產品收益相對較低。

除此以外,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以及銀行自身的知名度也是穩健型客戶在選購理財產品時必須要綜合考量的,一般來說,投資於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的要比投資於企業債、同業存款的安全﹔而在知名度方面,國有大行要好於股份制銀行,股份制銀行則優於城商行。

專家同時提醒,投資者還需分辨產品來源。銀行在售理財產品通常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銀行自行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於銀行具備更高的風險防控能力,投資方向多為銀行間拆借、票據業務等,相對而言更具有保障性,此類產品的風險較小﹔第二種是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本質上就是一個固定收益類產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資組合,這類產品收益波動較大,尤其是在如今股市起伏較大的情況下,風險較高。第三種是代理產品,這也是投資人最應該注意和提防的。

理財收益率有望繼續上升

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4%,較上個月上升了0.6個百分點,自去年12月份以來連續六個月上升。今年年中,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持續上漲。

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上周269家銀行共發行了1747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增加81家,產品發行量增加565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49%,較前一周上升0.06個百分點。上周,30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31個省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沒有省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環比下降。

另外,臨近年中,銀行的攬儲又到了一個關鍵時點,同時伴隨著MPA的考核逐漸臨近,銀行對於資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資金價格日益走高,預計6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仍保持上行趨勢。

銀行業分析師也認為,在季末大考來臨之前,隨著貨幣緊趨的持續發展,資金流動性會持續偏緊,未來一段時間無論是銀行理財還是貨幣基金,仍有上漲趨勢。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