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24:00,揮淚告別,倒計時24小時。”某險企海報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揮淚告別”的是一款重疾險產品,且為該公司的拳頭重疾險。與此類似,還有不少險企表示,有多款產品即將下架。
原因在於,按照保監76號文規定,4月1日前所有不符合規定的產品,都必須停售。老產品下架,新產品要往何處去?要兼顧規模與保險姓保路線,中小險企如何選擇?
重疾險也要停售?
保監會於2016年9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76號文)要求,不符合該通知要求的保險產品在2017年4月1日前需全部停售。在這一大限來臨前,不少險企的銷售人員表示公司產品即將停售,其中有保底利率3.5%的萬能險產品,也有性價比較高的重疾險產品。萬能險的停售原因顯而易見,重疾險為何也要停售?
對此,多位壽險產品精算人士對《証券日報》記者稱,重疾險是否需要停售,也要看具體產品,因76號文在將萬能險預定利率上限下調到3%之外,還對人身險產品有多項新的規定,並非所有長期重疾險產品都滿足76號文的要求,而不符合規定的自然要停售。
比如保障水平,新規將人身保險產品主要年齡段的死亡保險金額比例要求由120%提升至160%。同時要求保險公司合理確定各項產品費用收取,對於利潤測試結果顯示新業務價值為負的產品,保監會不接受審批和備案。
再如,根據76號文,所有人身險產品還要看保單的貸款比例,新規要求貸款比例不得高於保單現金價值或賬戶價值的80%。而單就保單貸款比例來看,據本報記者了解,此前業內多將其設置在保單現金價值的七成到九成,也有個別公司達到了100%。
傳統險將是新產品主流
2016年,包括保監76號文、113號文(《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等在內的多個針對萬能險、中短存續期壽險產品的文件下發后,據業內精算人士對記者稱,各家公司都在積極研發符合新規的新產品。
從他們了解的情況看,監管機構對新產品的報備有嚴格要求,從新產品類型看,此前佔行業總量三分之一的萬能險屬於不被鼓勵的產品,獲批難度較大,而傳統的保障類、長期儲蓄類產品將是主流,且定價、附加費用扣除等設計不能激進。
3月初,保監會曾對某險企下發監管函,因其2月份報送的一款萬能型保險存在違反《萬能保險精算規定》(保監發〔2015〕19號)的問題,一是產品設有兩個個人子賬戶,且最低保証利率不同﹔二是該產品各子賬戶之間可進行賬戶價值轉換,產品最低保証利率不確定。保監會對該產品不予備案,並要求該險企立即停止使用該產品,且3個月內禁止該險企申報新產品,要求其對產品開發管理工作進行整改。
該險企此后稱,相關產品是該公司為代理人渠道設計的一款新產品,由於該產品在設計中未能深入理解保監會監管精神,造成產品未能符合精算規定的有關要求。並表示,收到監管文件后,已緊急停止了該款產品的銷售,對於已銷售的24單承保件,會做好客戶服務工作,保障客戶權益。
“保監給指明了一條路,你不可能繞過這條路。”險企產品精算負責人士說,在監管要求的“保險姓保”路線下,各家保險公司難以另尋他路。
產品精准定位
不過,為業內人共識的是,傳統保障型產品很難上規模,而此前短期內做起來規模的險企,突然的轉彎,很可能會出現現金流問題。某中小險企高管對記者說,公司今后的新產品方向肯定是回歸保障,但其未表明具體的主打產品形態。該險企今年1月份的保費同比下滑六成,如何在保險姓保路線上兼顧規模以確保現金流穩定,該高管也諱莫如深。
2017年全國人身保險監管工作會議指出,今年的人身保險監管要重點抓好五項工作,其中之一即“控風險”,而要重點關注的風險中就包括部分公司的現金流風險。
今年1月份的數據顯示,全行業的規模保費同比增幅為12%,為201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低,去年同期全行業的規模保費同比增幅達94%。從公司看,1月份29家壽險公司保費同比下降,佔到78家險企的37%,超過三分之一的險企保費下滑,且11家的降幅在五成以上,與此前中小險企高歌猛進的壽險增長態勢有了明顯不同,去年同期保費下滑的壽險公司僅有7家,多為“問題”公司及主動調整業務結構的公司,而中小險企在新規下的“不適”今年凸顯。
業內認為,對中小險企而言,今年在堅持姓保的同時還想做到兼顧規模,有一定的挑戰,全年的規模同比持平已不易。目前,按照監管要求,各家公司要考慮全年的中短期業務佔比不超限額、每個季度的原保費佔比和中短期佔比滿足要求,還要每月報送中短期產品規模,實際上是要每個月都合規不超比例,很難再有逾矩的“創新”。小型險企想“屌絲逆襲”,再像此前有公司在短時間內靠中短期產品做到數百億元保費規模,將不再現實。
而從長期看,中小險企發展的一個可行思路,在於充分結合自身優勢精准定位,聚焦細分市場,進行差異化經營。比如,中小險企定位地方性公司,利用地方資源開展業務,為地方做好保險服務和提供保障,也能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再如,借助股東優勢或互聯網技術等開展業務,聚焦特定領域的保險業務,做專做精,滿足小眾需求,也有長尾效應。據業內人說,目前有一些公司在研究國外保險公司的做法,尋求借鑒。
大資管破局 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已拉開序幕 從“創新”到“加快改革”,再到“穩妥推進”,有關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不斷升溫。 春風一夜,萬物復蘇。爭論了許久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在今年兩會期間,熱熱鬧鬧地開個頭。 職能不同、監管重點不同的一行三會,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內,輪番坐鎮、緊…【詳細】
周小川:一行三會已就資管問題初步達成一致 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央行行長周小川答記者問。(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人民網前方報道組 記者 章斐然 呂騫) 今天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詳細】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截至去年底“熊貓債”發行600多億元 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答記者問。(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人民網前方報道組 記者李彤 薛白) 今天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