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投資房地產在2017年由安邦開了首例。除通過多種金融工具投資房地產股票、基金、信托項目等,險企還積極參與到拿地和購買房地產活動中。分析人士表示,隨著資產配置難度加大,優質房地產項目吸引各類金融機構競逐,險資將面臨更大壓力。一線城市作為熱點區塊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資源稀缺性將更明顯。
保險軍團繼續“攻城略地”
進入2017年,保險業對房地產的參與熱情一如既往。1月5日,深圳土地市場迎來新年第一拍,南山區后海中心區一宗商業用地被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底價30.19億元買下。
險資在不動產方面的投資積累較可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險資累計發起設立各類債權、股權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651項,合計注冊(備案)金額16524.89億元。主要投向交通、能源、不動產等基礎設施,項目覆蓋全國30個省(市、區)。其中,交通領域4797.63億元,能源領域2445.4億元,不動產領域4800.92億元。
除通過多種金融工具投資於房地產股票、基金、信托項目等外,險企還積極參與到拿地和購買房地產活動中。根據相關規定,險企不能開發房地產,但可以通過股權收購或合作方式參與有關項目。通過梳理公開信息發現,保險公司在“競地”和“買房”方面毫不含糊。中國平安(601318,股吧)、中國太保、前海人壽等保險公司的動作尤為惹眼。中國証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約10家保險公司在2016年投資實體房地產方面的資金接近500億元。
其中,尤以前海人壽等公司出手大方。2016年,前海人壽投資杭州新天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動產項目,動用30.48億元資金﹔投資深圳金利通金融中心項目,動用65.77億元資金,這兩筆投資均由萬能賬戶出資。10月,前海人壽以12.47億元的價格拍下上海青浦區一幅商辦地塊,繼續“攻城略地”。
近年來,投資性房地產已成為險企營收重要增長點。以A股四家上市保險公司為例,2016年三季報顯示,中國平安投資性房地產達360.09億元,比2015年底增加30.9%。新華保險投資性房地產達31.97億元,比2015年底增加46.9%。中國太保投資性房地產達74.08億元,較2015年末增長16.8%。中國人壽集團投資性房地產達12.02億元,較2015年末降低2.83%。
分析人士表示,投資性房地產影響上市公司估值,如果房價上漲,資產公允價值就會變高,從而影響上市公司利潤,而保險公司拿地、買方看好具有增值潛力的城市標的,因此,借此提升利潤的空間較可觀。
東吳証券(601555,股吧)報告顯示,長期來看,利率仍將保持較低水平,保險資產將持續面臨配置壓力,商業地產成保險未來配置的大方向之一。
配置難度料加大
在看好地產投資價值的同時,協同效應也是保險公司重視的另一方面。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平安的聯營與合營房地產企業約有10家,包括佛山市華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廣州璟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南京奧建置業有限公司、南京名萬置業有限公司、青島萬毅置業有限公司等。近年來,中國平安在國內外投資房地產項目,也被業內認為是通過多種渠道提升價值的舉動。
券商分析人士表示,高收益的寫字樓、酒店等房地產項目,是低利率環境下險資爭取優化業績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寫字樓物業投資年回報率在4%至10%,寫字樓物業帶來的租金收入也保持著20%至25%的年增長率,這類項目可幫助險資穿越周期,獲得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
標普信用分析師黃馨慧表示,預計中國保險公司與房地產開發商將建立更多投資關系。保險公司對投資標的多元化和收益率的要求,以及房地產開發商需獲得融資來保持增長的需求,使二者成為自然的合作伙伴。保險公司需開發商管理層有能力且能支持保護其對開發商的投資,由於與管理層爭奪控制權會產生無法預期的結果,因此惡意收購風險較大。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對險資而言,房地產項目投資周期和預期收益率水平使其成為理想的配置資產。隨著資產配置難度加大,優質房地產項目吸引各類金融機構競逐,險資將面臨更大壓力。一線城市作為熱點區塊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資源稀缺性更明顯。
世邦魏理仕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機構投資者以主權基金(包括中投、外管局)為先導,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大型機構參與到市場中,包括社保、養老基金等。中國保險市場集中度高,可用於配置投資房地產的資金體量不容小覷,保險機構兼顧市場機會及風險,投資有望呈現多元化局面。
央行回應第三支付備付金集中存管:存放分散有三大隱患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李海霞)近日央行印發通知,明確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工作要求,支付機構應將部分客戶備付金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左右,最終將實現全部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央行表示,建立支付機構客戶備…【詳細】
央行集中存管第三方支付備付金 首次交存比例為兩成左右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李海霞)爭議已久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近日終於下發。13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客戶備…【詳細】
防控風險成保險監管重點 險企不可做“野蠻投資者”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張文婷)2017年保險監管會議12日召開。回顧2016年,全國保費收入破3萬億元。在行業迅猛前進的同時,如何平衡風險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成了2017年保險監管的重頭戲。對此,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監管會議上表示,“要把防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