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險暗藏流動性風險 將逐漸回歸保障本質

牛穎惠

2016年07月07日08:16  來源:京華時報
 

  無論是“萬寶”之爭,還是“萬華”之爭,圍繞在萬科之上的股權爭奪戰始終沒有停歇。伴隨著這場權力之戰,“萬能險”這一“理財神器”再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件

  潛在的流動性危機

  早在前海人壽舉牌萬科股票之初,“涉嫌洗錢”、“投資期限錯配”、“不能行使股東表決權”等標簽始終與萬能險緊密相連。

  伴隨著7月4日復盤,萬科連續兩天跌停。安信金融團隊表示寶能系能夠承受約3.5個-4個跌停。

  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一旦萬科股價持續跌停,寶能系利用萬能險持倉的股票或引發流動性危機,與此同時,投資端收益下滑的情況下,負債端保持高結算利率,將有可能形成新的利差損。

  然而,正當不少投資者為重倉萬科的寶能捏上一把汗時,7月5日下午,“寶能系”再度出手,持股萬科A已經將近25%,臨近第五次舉牌。

  ■市場

  萬能險保費佔比近四成

  事實上,受股價波動影響的並非隻有寶能系一家。WIND資訊顯示,目前,保險公司通過萬能險賬戶或委托其他金融機構開設定向資產管理計劃以萬能險保費進行股票投資,在所有參與權益類投資的保險資金中佔有一席之地。從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看,多家保險公司都通過萬能險賬戶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萬能險始終是壽險公司保費增收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壽險公司萬能險保費為7596.3億元,佔總規模保費的比例為37.3%。其中,有24家壽險公司的萬能險保費佔規模保費的比例超過50%。

  海通証券分析師孫婷在其研報中表示,部分保險公司將萬能險作為快速提升保費規模、搶佔市場份額的工具。中小型保險公司銷售萬能險資金成本預計在8%-10%,顯著低於信托等其他非銀融資渠道,但仍然不足以支撐資產端的快速擴張。因此,“萬能險+激進投資”發展模式可能帶來流動性、期限錯配、利益輸送等風險。

  ■風險

  可能形成新的利差損

  華泰証券的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累積規模已超過1.3萬億,佔保險總資產的10%,已成為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重要組成資產。但在經濟L形走勢中,低利率環境下各險企投資承壓,為預防投資風險,監管需要逐漸加強投資端的管理,特別是流動性過剩、高收益資產稀缺環境中容易滋生的杠杆投資風險。

  華寶証券分析師李真表示,這些高現金價值的萬能險產品配置非標資產本身就存在期限錯配現象,一旦在股市中被套牢,將進一步加劇流動性風險。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2016年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表示,近年來中短存續期保險產品銷量劇增,導致部分公司出現了“短錢長用”的新情況,面臨較大的資產負債不匹配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從收益匹配來看,去年以來,國內“資產荒”現象日益嚴重,資金收益難以覆蓋負債端成本。部分保險公司為了保持業務規模,在投資端收益持續下滑的情況下,依然在負債端保持高結算利率,可能會形成新的利差損。

  ■應對

  保險回歸保障本質

  就在去年12月底,保監會發布《進一步規范高現金價值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對萬能險這類高現金價值保單的銷售規模上限、資本金消耗做出了嚴格約束。這意味著,今后用萬能險來撬動保費的“杠杆”將越來越低。

  與此同時,已經有保險公司開始調整戰略。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表示,萬能險繳費靈活、進出自由,會對公司業務穩定帶來很大影響,而萬能險收取的費用並不能支撐公司長期發展。萬能險業務的波動性無法控制,保險公司一旦將利率調低,客戶將會在很短時間內贖回。因此,往后該公司產品將回歸保障型。

  經濟下行、利率下行,投資壓力大的宏觀經濟行情下,如何平衡和轉型發展的關系,關乎所有壽險業的生死。對此,萬峰指出:“不要再去搞理財型的高回報高現價的產品了,我們隻有去做保障型的,發展不分紅、沒有投資壓力的產品,這是最根本的出路。”

  而太平洋壽險採取的策略則是“大力發展長期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

  對於未來萬能險銷售是否會降溫,平安証券非銀首席分析師繳文超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目前市場上參與萬能險項目的保險公司數量眾多,萬能險一直是保險公司沖擊保費規模的重要產品,各家保險公司的規劃並不統一,就短期趨勢來看,很難判斷萬能險未來的銷售情況。

  盡管如此,多位保險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在監管及市場投資壓力下,保險產品回歸保障本質仍然是大勢所趨。

  京華時報記者 牛穎惠

(責編:李棟、李海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