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进入FOF时代 首批6只产品获批

唐柳雯

2017年09月11日08:14  来源:南方日报
 

公募基金行业正式进入FOF(基金中的基金)时代。华夏、南方、建信、泰达宏利、嘉实、海富通等6家基金公司旗下6只FOF产品成为首批获批的公募FOF。记者了解到,首批公募F0F基本以配置型基金为主,且风格相对稳健。

首批6只产品获批

所谓FOF,是英文“基金中的基金”缩写,根据证监会的定义,其实指将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经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或注册的公开募集的基金份额的基金。

我国公募FOF酝酿已久,早在2014年8月实施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就确立了公募FOF的法律地位。去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南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募FOF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不久,便有近50家基金公司涌入赛道,进入考核公募FOF基金经理、申报公募FOF产品、上会答辩等关键阶段。

此次首轮获批的“幸运儿”则分别为华夏聚惠稳健目标风险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南方全天候策略混合基金中基金(FOF)、建信福泽安泰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泰达宏利全能优选(FOF)、嘉实领航资产配置混合型(FOF)、海富通聚优精选(FOF)。“第一批审核通过的基金中基金产品多为产品线丰富、规模较大的基金管理人所申报的。”申万宏源证券指出。

6只产品均以稳健为主

由于目前市场关于上述6只FOF的了解不甚深入,申万宏源证券指出,简单从上报名称来看,首批公募F0F基本以配置型基金为主,且均为混合型FOF,无单资产精选型产品。其中,华夏基金、建信基金均采用了美国市场较为流行的目标风险基金模式,根据目标风险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风险资产比例;嘉实、南方则选择全天候配置策略;海富通、泰达宏利则将会着重于基金优选策略与资产配置策略的结合。

不过,记者发现,尽管第一批获批的FOF以稳健风格为主,但从产品设计来看,首批6只FOF产品仍是各具特色,适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例如,建信基金获批FOF产品相对稳健,其以不低于80%的仓位投资于公募基金产品,对于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目标配置比例仅为20%,而对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包括债券、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目标配置比例则高达80%。

而海富通基金获批的FOF产品则较为积极,其主要投资于偏股型的公募基金,投资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份额的比例合计为本基金资产的70%—95%,较为适合追求较高收益、同时能够承受较高风险的投资者。

基金公司布局完整FOF产品线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国内公募基金市场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基金数量达4419只,“选基难”已经成为困扰广大投资者最直接的问题。个人投资者投资公募FOF,则可不用费心进行资产配置研究、基金投资风格研究、历史业绩分析等专业性较强的操作。

记者了解到,6只基金首获批仅仅是“公募FOF时代”的开始。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显示,共有45家公司的83只FOF基金产品获得了受理,正在等待排队发行。且基金公司在FOF产品布局较为完整,往往上报多只FOF,不同产品聚焦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

许多公募基金已设计好FOF产品线,例如华夏基金就表示,其从产品波动率角度,设计了5%、7%、10%、15%、20%五档目标波动率的FOF产品,除此次获批的FOF产品外,未来将有更多产品陆续面世。又如,建信基金也设计了3只FOF产品,分别针对稳健型、进取型、平衡型的投资者,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设置不同的目标风险以及投资策略。

“双重收费”或成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双重收费”一直是萦绕在FOF投资者和管理人之间气闷郁结的疙瘩。尽管从目前获批的信息看,以上6只FOF的收费标准仍不明朗,但是有不少观点认为“双重收费”或不可避免。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则坦言,无论配置哪种基金标的,实际上都存在“双重收费”的问题,但“双重收费”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管理人,只要他们对组合资产的增值付出了主观努力,都应该获取相应的报酬。“比如,我们帮投资者挑选到了最好的基金经理,实现了更好的投资收益,我们对FOF的管理当然也要有回报。”不过,双重收费问题或成为FOF产品发展壮大的掣肘。申万宏源证券表示:“在FOF发展初期,FOF产品的双重收费问题将会制约FOF产品的发展壮大。”

魏凤春指出,现实中的“双重收费”问题,主要是针对公司内部FOF提出的。“如果这只FOF投资于公司内部的基金,这家公司既是FOF管理人,也是底层基金管理人,是否应该获得两份管理报酬?”他表示,从国外实践看,内部FOF确应避免“双重收费”,“一是投资人确实担忧你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二是从FOF管理人的角度看,免掉投资于公司内部的基金的FOF管理费用,既能消除投资者对利益输送的担忧,也能促进公司旗下产品的销售,也是一种与投资者双赢的制度安排”。

申万宏源证券则表示,为了降低FOF产品费率,让利于投资者,增加客户黏性,基金公司往往会选择“内部管理人+内部基金”,但也不排除存在全市场优选基金产品的存在。“由于配置型FOF占据多数,我们预计基金公司也将会选择外部指数型产品进行配置,从而会带动指数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唐柳雯

(责编:李栋、赵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