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匯率機制已趨近市場化

程維妙

2017年10月19日07:54  來源:北京商報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取得的成果再獲監管“蓋戳”認証。10月18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十九大開幕會后接受媒體採訪時評價稱,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已經非常趨近於市場化形成機制。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同日也表示,中國央行已基本上退出常態化干預,他還提到,十九大后人民幣匯率會有一個更穩定的基礎。

  從完善機制到接近完成

  無論是在央行一年一度的工作會議,還是每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完善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在近兩年都是一個高頻詞。

  10月18日,易綱在評價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時表示“是基本完善的”,且隻要按照現在這個機制,匯率有點波動是正常的,這個機制現在已非常趨近於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潘功勝在提及近期匯率表現時同樣表示,近期人民幣匯率比較穩定,能夠看到匯率是市場化推動的,“中國央行已基本上退出常態化的市場干預”。

  招商宏觀謝亞軒團隊以數據佐証稱,上周人民幣漲近1%,而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僅為210億美元,處於8月以來的較低水平,這是央行未干預市場的有利証據。

  而從不斷完善匯率機制,到機制趨近市場化目標,有兩條主線不得不提。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丁志杰對北京商報記者介紹,2005年人民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一是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波幅不斷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匯率日波幅從最初的0.3%擴大至2014年的2%﹔二是中間價形成機制改革,這是2015年“8·11匯改”以來的改革核心,使得中間價逐漸與市場價格趨於一致,同時境內外人民幣匯率也基本趨同。

  匯率基礎日漸穩固

  央行的不干預,也意味著從前相對穩定的匯率可能要在市場的影響下泛起更多波瀾。早在一年多前就有業內人士建議,市場要提升對匯率波動的接受和應對能力。易綱10月18日重申,要堅持市場化取向的機制,有一些雙向浮動是正常的。

  不過,這種“雙向浮動”仍不會非常劇烈。潘功勝在談及是否會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時指出,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個基本原則不會變,技術上的一些改革會在這個基本原則下進行。而貨幣政策方面,會依然保持穩健中性的基調。

  潘功勝還說出一句更具定心丸效果的展望,“十九大后人民幣匯率會有一個更穩定的基礎”。事實上,今年以來,人民幣一改此前貶值趨勢,已走出一波穩中有升的行情。在“8·11匯改”兩周年之際,人民幣當月升值幅度更是創下了區間新高。進入9月以后,人民幣匯率升勢有所加強,甚至有和美元脫鉤的跡象,至中下旬才出現高位調整。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已從6.94附近上漲至6.59水平,漲幅約5%。

  對此,丁志杰也認為,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經濟結構調整逐漸顯成效,人民幣匯率穩定具有更堅實的經濟基本面的支撐。

  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

  伴隨著匯率市場化的推進,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也步履不停。對於未來推進國際化的重點舉措,金融業資深研究人士肖磊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放鬆資本管制,增加國內資本市場的開放度,增加人民幣在外貿市場的使用率,以及在金融市場的交易結算,是目前較為迫切的推進措施。

  “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並不是市場化意義上的市場化模式,未來更多的應該是金融市場交易主導之下的,人民幣國際化模式和匯率走勢,國內在大宗商品、債券、股票等領域會有更加開放的舉措,來增加人民幣的資產定價和金融交易需求。”肖磊說道。

  潘功勝10月18日在談及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問題時表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戰略,無論從金融角度還是從外匯管理的角度來說,推動對外開放都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這也包含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

  在丁志杰看來,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方向是不會改變的,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式和措施會不斷的多元化,最終實現中國能夠用人民幣直接對外輸出儲蓄和進行國際投資,並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責編:李棟、趙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