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保險業華麗轉身:保險姓保,跨越發展

國際金融報記者 | 張穎
2017年10月16日08:10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小字號

  東方IC圖

  ● 國家政策更加重視保險行業

  ● 保險機構本身取得巨大發展

  ● 保險業的社會認知度快速提升

        

  2012年可能是中國保險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受投資收益不高、經營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保險業務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與近20年來超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顯反差,險資平均收益率多年低於5年期銀行存款利率。

  5年砥礪奮進,保險業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保費收入3.1萬億元,年均增長16.8%﹔保險業總資產15.1萬億元,年均增長20%﹔我國保險市場規模先后趕超德國、法國、英國,2016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2372.78萬億元﹔賠付1.05萬億元。

  5年時間,究竟是什麼改變了保險業?保險業又改變和輻射了哪些領域?

  堅持“保險姓保”

  實現跨越式發展

  “每年以GDP幾倍增速發展,這樣的行業不多見。保險業是其中之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去5年,保險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變大’、‘變強’的同時,也將‘保險業姓保’的理念根植下來。”

  數據顯示:2016年,全行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1萬億元,同比增長27.5%。其中,財產險和人身險業務分別同比增長9.12%和36.51%﹔保險業資產總量15.1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2.31%。

  尤其是,2016年保險業提供風險保障金額2372.78萬億元,同比增長38.09%,高於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10.59個百分點,保額增速明顯快於業務增速,更好地詮釋了保險回歸保障本源、“保險姓保”的理念。

  是什麼在支撐保險業的高速增長?

  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從感性的角度作出解答。在他看來:“首先,國家政策更加重視保險行業,從國務院新國十條的出台到不同部委和保監會在不同層面對保險行業的支持,把保險業發展戰略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明確了今后較長一段時期保險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

  “新‘國十條’的發布,表明了中央對保險業的重視。”王國軍進一步指出,“各地方監管局先后出台的配套文件,加速推進保險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

  保險業高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保險機構本身取得了巨大發展。許閑分析,過去5年,保險機構主體數量、機構在金融市場的活躍度、保險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承保金額和承保范圍擴大等,都體現了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

  據記者粗略統計:保險機構主體從2012年的120家增至2016年200家,其中,保險集團公司11家,保險公司16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2家,其他公司4家。

  王國軍告訴記者:“隨著互聯網保險公司、相互保險公司相繼獲批成立,保險業機構主體更豐富,有利於行業下沉式發展。”

  “事實上,過去5年,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完善,調動了民營資本的積極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這為保險業注入新的資本活力,不同類型的保險主體更能適應各個層次老百姓的保障需求。”

  高速增長的第三個原因是保險業的社會認知度快速提升。許閑說:“這可能是過去5年發展的一大亮點。整個社會對保險的認知度提升快,消費者更加了解保險,並且進一步接受和轉化為主動尋找保險保障。”

  有意思的是,3位被訪的教授不約而同地提到:雖然增速快,但是保險業整體發展穩健,聲譽度和美譽度持續攀升,這與“保監會姓監”、監管制度不斷完善息息相關。

  尤其是,保監會在2012年初發布《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規劃(下稱“償二代”)》。  相比於以規模為導向的“償一代”,“償二代”則以風險為導向,這使得不同風險的業務對資本金的要求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從而顯著影響保險公司的資產和負債策略。

  在庹國柱看來:“償二代的推出得到全球保險業的認可,以風險為導向的衡量標准是對歐美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的一次創新,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保監會數據顯示: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從2011年的5家減少到2016年三季度末的3家,行業淨資產從2011年的5566億元增加到2016年11月底的1.76萬億元。

  “除此之外,保監會堅持‘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積極推進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市場准入退出機制改革、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保險產品監管改革,都對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王國軍強調。

  不回避短處,不回避矛盾。

  保險業5年爆發式的增長也引來質疑,萬能險首當其沖。庹國柱認為:“不能因為萬能險就抵消了過去5年保險業的高速成長。其實,萬能險產品本身沒有問題。政策變化總的方向是有利於保險業發展更加健康。”

  雙輪驅動前行

  服務實體經濟

  “現代社會通行的說法是,保險具有風險保障、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等三大功能。”中國太保產險董事長、總經理顧越說,“從三大功能間的關系來看,風險保障是保險業的最基礎和最核心的功能,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屬於保險的附加功能,是建立於其風險保障功能實現的基礎上的。”

  過去5年,保險業在服務實體經濟中有了更加明確的導向。許閑分析,“一方面,利用保險的保障功能助力實體經濟各個環節﹔另一方面,保險資金也成為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庹國柱看來:“保險業是金融三大板塊中最務實、支持實體經濟的。以財產險為例,無論是工程保險、海上保險、責任保險,都是圍繞實體經濟生產和發展的各個環節展開。”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人保財險”)上海分公司周紅(化名)是最早參與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工作人員。她告訴記者:“這款產品的推出在上海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很多投保企業表示為他們的生產、研發解決了后顧之憂。”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保險業為全國731個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提供了風險保障,並獲得了保費補貼,涉及保費33.2億元,為企業提供風險保障1359億元。

  “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保障功能還體現在改善民生方面,尤其是農業保險。”潛心研究農業保險多年的庹國柱告訴記者,“過去5年,農業保險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截至2016年,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417.7億元,參保農戶約1.9億戶次,前三季度提供風險保障1.42萬億元。南方洪澇災害農險支付賠款超過70億元。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拓展到31個省市,“保險+期貨”試點在6省推開。

  人保財險給《國際金融報》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公司有“三農”營銷服務部7209個、“三農”保險服務站2.5萬個、“三農”保險服務點29.4萬個,網點覆蓋至全國98%的鄉鎮和54%的行政村,農村保險服務隊伍人員已達34.9萬人,分布在很多連片貧困地區、邊疆地區和革命老區的許多縣(區)。

  “雙輪驅動”的另一個輪子是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的直接“輸血”。

  “過去5年,保險業積極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的獨特優勢,做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長期資本性和股權性投資,提升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韌性。”王國軍說。

  中國平安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最大的綜合金融集團,我們始終踐行‘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堅持把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旗下的保險、銀行、信托、互聯網金融等業務,源源不斷地把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以平安人壽為例,通過基礎設施債券計劃、基礎設施建設股權投資計劃、鐵路建設基金優先股等方式服務長江經濟帶、西部開發等區域發展。

  截至2017年6月末,平安人壽投資服務實體經濟已超1000億元。其中,通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投資實體經濟余額898.53億元﹔通過基礎設施股權投資計劃、鐵路建設基金優先股、中保投基金等形式支持國家公路鐵路建設220 億元。

  前不久,廣東省與平安集團簽署了重大項目合作協議,擬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廣東發展(平安)基金”,基金目標規模為1500億元,將主要用於投資大型基礎設施,包括但不限於智慧城市、高快速鐵路、城軌、機場等。雙方還擬就投資建設廣汕鐵路和贛深鐵路廣東段項目,共同參與鐵路建設投融資改革,共同探索創新鐵路建設管理模式開展合作。

  “保險資金追求的不是收益性,而是穩定性,這也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特點十分吻合。”王國軍分析,“不可否認,保險資金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護航“一帶一路”

  助力重大戰略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首次提出以來,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正能量。作為基礎建設項目中的“護航員”——國內保險企業已通過各類不同險種和產品,向參與海外業務和貿易活動的中國企業提供了重要的風險保障。

  顧越認為:“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風險,從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到交易風險以及當地遇到的意外事故導致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風險。面對這些風險,企業首先是要完善自身風險管理體系,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適當的手段,合理轉移風險。而保險,就是最主要的風險轉移手段。”

  以中國太保為例,除了傳統的企業財產險、建筑工程險、出口信用險等險種之外,還推出了海外工程的潛在缺陷保証保險、延遲完工保險等產品,從更多維度保障企業風險。

  人保財險給《國際金融報》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13年至2016年,人保財險參與承保“一帶一路”沿線工程險、財產險等項目超過450個,服務范圍覆蓋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擔風險保障金額高達10760億元。

  人保財險總裁林智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2017年初,人保財險就將全球化戰略明確為公司“十三五”五大戰略之一,同時在內部工作機制上積極做出調整,成立國際業務部,構建國際業務集中化、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平台,以更加有效地對接和服務“一帶一路”企業的保險需求。

  針對我國企業海外發展面臨諸多的風險,人保財險一方面從保障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人員財產安全、保障責任風險、保障船舶貨運等方面,為企業海外發展提供全方位風險保障﹔另一方面,加大產品研發和引入的力度,搭建國際業務保險產品庫,積極嘗試國際化產品創新。

  目前,人保財險的國際業務保險產品庫基本覆蓋中國企業海外項目籌備、施工、運營等各個階段和領域。

  除多路徑、多角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外,人保財險還致力於整合全球第三方服務資源,建立展業支持工具,建立管理支持體系。“下一步,人保財險將不斷構建完整的海外業務出單網絡,實現海外業務出單全覆蓋﹔開展與境外公估公司、理賠中介服務機構、國際救援組織合作,建立海外查勘定損網絡,為客戶提供全球理賠和救援服務。”林智勇透露。

  在許閑看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對出口的拉動作用將會更加明顯,出口信用保險加速發展的時機已到來﹔其次,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務的不斷輸出,其附屬的工程險和人身險等險種也迎來了走出國門的良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保險發展水平普遍較低,空間很大,我國保險業應當抓住當前絕佳的歷史機會,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在承攬境外工程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營業性機構,從而讓“一帶一路”的春風扎根在沿線國家之中,建立起全球化的服務網絡。再者,“一帶一路”計劃為保險資金的運用開辟了又一個海外陣地。

  精准扶貧知易行難

  亟待模式創新

  今年中秋,中國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平安集團扶貧村的特色農產品“平安四寶”和2位扶貧“村官”的一封書信。這些從田間地頭新鮮採摘、帶著些許泥土氣息的紅薯、茶葉、黑豆、柚子也勾起了他一段“下鄉知青”的回憶。

  馬明哲說:“‘平安四寶’是精准扶貧的農業品牌。我願意做‘平安四寶’的推銷員,把扶貧成果分享給大家!”他還饒有興致地給紅薯起了一個名字,叫“馬靈薯”,“是不是可以通過工會組織平安員工集體採購,將綠色無污染果蔬引進到大家的餐桌上”。

  除了內銷,馬明哲還打算把這些農產品還可放在中國平安的線上平台慈善公益專區進行預售,通過農產品與現有業務結合的方式,解決產銷問題,將扶貧成果分享給更多的人。

  金融扶貧,保險先行。

  人保財險創新金融扶貧工作,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八大保”模式,即河北“政融保”、陝西“助農保”、寧夏“扶貧保”、廣西河池“政府+險資+企業+農戶+保險”、江西“商業補充保險和一站式服務”等“八大保”扶貧模式,其中河北“政融保”、廣西河池“政府+險資+企業+農戶+保險”為險資直投助推扶貧的模式。

  2015年底,保監會批復同意中國人保開展支農支小融資業務﹔2017年,保監會將支農支小試點額度增加200億元。中國人保通過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募集集團內保險資金,向符合要求的投保農戶和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專項用於農業生產和小微企業經營,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服務脫貧攻堅戰略。

  未來,人保財險有關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公司還將持續創新支農融資業務模式,開發新型險種,對接農產品生產端和銷售端,打通農業產業鏈,整合產業資源、優化供銷渠道,構建農業產業金融生態圈,進一步落實國家扶貧戰略布局。

  “平安四寶”豐收的背后,離不開平安駐村扶貧干部的汗水澆灌和平安特色扶貧模式的創新實踐。

  馬明哲在回信中所說:“平安有綜合金融的優勢,各子公司都有很多扶貧動作,你們可以借助農險、普惠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等,實實在在給低收入者保障、借錢、省錢,幫村集體做大產業,幫貧困戶謀劃生計、自力更生。”

  2016年,中國平安在業內率先成立農村金融服務發展委員會,馬明哲擔任委員會主任,下設農村保險業務組、農村大病業務組、農村醫保業務組、農村銀行業務組、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組五個專項工作組。旗下產險、壽險、銀行、信托、普惠等專業公司任各小組成員,重點聚焦“保險下鄉”、“醫保下鄉”、“銀行下鄉”和“互聯網金融下鄉”四大業務板塊,為實現脫貧目標提供強有力的金融保障,形成具有平安特色的金融“四寶”扶貧模式。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中國平安及旗下全國各地機構共接受精准扶貧任務近300項,投入資金超過3000萬元。借助不斷完善服務網絡、優化保險產品、加大險資投資力度、深耕智力扶貧等舉措,走出一條具有平安特色的扶貧濟困之路。

(責編:李棟、趙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