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募集理財資金規模增速及理財產品余額增速均顯著放緩,這意味著我國銀行業理財市場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繁榮發展,目前正步入低速增長的新階段。業界認為,在發展放緩的同時,銀行理財市場未來的重心將持續放在優化業務結構、調整產品形態,回歸“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代客理財”業務本質之上,實現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發展。
擴張放緩
低速增長成“新常態”
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在杭州發布的《2016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29.05萬億元,較上年增加5.55萬億元,同比增長23.63%,較2015年末56.15%的增速明顯放緩。201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募集理財資金167.94萬億元,同比增加1.53萬億元,同比增長6.01%,募集規模增速從2014年的接近160%降至2016年的不到10%。
“我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已從高速發展期,逐步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銀行理財的業務結構在持續優化。”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黃潤中在報告發布同期舉行的“2017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
報告顯示,2016年共有52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發行理財產品20.21萬隻,較2015年度增加1.53萬隻,同比增長8.17%。從社會效益看,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共計兌付19.22萬隻,為投資者實現投資收益9772.7億元,同比增加1121.7億元,增幅12.97%。不僅增加了居民財富,還與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等熱門概念相結合,創新推出更加精細化的理財產品,以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浙商銀行26日發布了報告《錢去哪了:大資管框架下的資金流向和機制》。該報告表明,當前財富管理行業的資金流向總體上以支持實體經濟為主,截至2016年末,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佔比28.40%,在市場中佔絕對主導地位,累計29萬億元,其中有超過70%的資金投向了實體經濟。銀行財富管理業務通過投資債券、債權、股權等類資產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並在“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市場流動性好轉
可選擇期限較長的高收益產品
在銀行理財市場擴張增速放緩的同時,理財收益率近年來也呈現平緩下行趨勢。據《2016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統計,2016年度封閉式理財產品按照募集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3.79%,較2015年下降0.9%,自2015年1月以來多種期限理財品種整體均持續呈現向下波動態勢。
“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降意味著資產收益率的下降,但是從非標資產和債券的角度來說,融資客戶的成本也在不斷下降,這對於解決企業客戶面臨的‘融資貴’問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建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謝國旺分析說。
事實上,銀行理財收益水平始終與市場資金面的鬆緊密切關聯,投資者為收益下行損失的真金白銀感到“肉痛”的時候,往往是市場機構資金面感到“解渴”的時點,這在近期理財收益波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上周300家銀行共發行了1724款銀行理財產品,產品發行量減少34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55%,較上期下降0.01個百分點,進入7月以來已連續第三周呈下滑態勢。與此同時,7月以來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持續加碼,其中17日開展1700億元逆回購操作,實現淨投放1400億元,18日再加碼逆回購操作2000億元,實現淨投放1700億元,連續刷新近期投放新高。
普益標准研究員指出,此前受流動性緊張影響,銀行理財收益率年中時點前出現了一波猛漲,而隨著年中關口已過,銀行短期資金壓力明顯減輕,導致7月銀行理財收益回落。隨著24日央行再次開展3500億元逆回購操作,業界認為,市場流動性將持續好轉,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或將進一步波動下行。而在理財產品選擇上,建議選擇期限較長的高收益率產品,以提前鎖定收益。
回歸“代客理財”本源
財富管理需求現三大變化
在業界看來,銀行理財在過去十多年中迅速發展成為商業銀行重點創新發展的戰略和經營轉型方向,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配套政策、體系等建設速度滯后於業務發展速度,面臨法律主體地位亟待明確、投研能力不強、機構改革及業務轉型、風險管理能力較弱等諸多挑戰。“直面問題與挑戰,2017年對於理財業務轉型將是重要的一年。”黃潤中表示。
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指出,當前老百姓財富管理需求已出現三大變化,正在從個體簡單的理財轉變為綜合性、家庭性的財富管理規劃,從專注服務高淨值客戶群體增值性需求擴大到主要服務於廣大中等收入群體保值性需求,從臨時的無規劃的理財轉變為涉及財富保全和代際傳承、甚至是家庭財富中長期的保值管理,因此銀行理財業務要根據需求進行專業的篩選、組合、轉型,形成低風險的市場保值金融服務方案。
“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管理要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業務本質,應以滿足客戶資產保值、安全、傳承為主,投資增值為輔,從而區別於其他市場參與者。”劉曉春說。
專家普遍預測,從理財業務發展方向看,除了繼續尋求資產証券化等領域的新投資機會,進一步發展委外投資模式,未來銀行理財產品類型將更多地由傳統封閉式、預期收益型向開放式、淨值型產品轉型,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回歸“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業務本質。
事實上,2016年度淨值型產品市場佔比9.37%的增速,已明顯高於2016年全市場銀行理財發行數量7.27%的增速。不過,由於淨值型產品相對復雜的設計,將使得投資者教育仍需繼續深化,因此專家認為短期內預期收益型產品仍會是市場主流。
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表示,要真正發展淨值型產品、由投資者承擔風險,當前還需要讓資產和結構更加透明化,充分考量客戶的承受能力以及銀行的聲譽風險,因此淨值型產品需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來規劃管理。
首部PPP專屬“條例”:明確雙方紅線 治理新官不理舊賬 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 李海霞)盡管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擬投資額超16萬億元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已席卷全國,但我國仍缺乏一套PPP適用的法律體系。近日,被市場各方翹首以待的PPP頂層設計獲得實質進展。 21日,國務…【詳細】
人民財評:中國亟待培養大企業的國家戰略意識 金融危機之后,大銀行、大企業的戰略地位在我國經濟轉型與升級中受到空前的重視。 實際上,戰后世界主要大國實現國家戰略的主要路徑已經由軍事手段變為經濟手段,利用跨國公司是實現國家戰略是其重要方式。許多西方跨國公司為了獲得全球壟斷利益,也願意…【詳細】
北京個人住房貸款發放創新低 超八成用於無房群體需求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王昊男)記者今天從北京銀監局了解到:6月北京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個人住房貸款158.46億元,比上月減少59.69億元,環比下降27.36%,創“3·17新政”以來新低。 據介紹,新政實施以來,北…【詳細】